党代表热议大力实施民生保障行动
推进民生建设 改善民生福祉
□市区新丰江与东江交汇处。报告提出,坚持打造城市品牌,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凸显魅力出众的城市品质。 黄赞福 摄
■报告摘要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常态化实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昨日,党代表们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热议大力实施民生保障行动,做群众的“贴心人”。
谋民生之福祉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党代表、紫金县中坝卫生院院长廖林欣表示,将在改善就医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简化就诊程序。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更好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党代表、东源县东源中学教研处主任王朝群表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水平较弱、学生学习基础较弱、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是当前东源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为党代会报告关注。报告还提出了要完善教育信息化资源与平台建设,推进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等。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提升师资水平,同时也希望东源县尽快推动评聘分开、职级工资体制,调动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东源教育注入活力。
党代表、和平县合水中学教师王玉珍建议持续改善乡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关注教师老龄化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优化教育人才引进机制,统筹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解民生之烦忧
“解决居民用水问题,是职能部门和企业应做好的事。”党代表、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金城说,对于“面对面”提出的农村“饮水难”问题,目前,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已经完成了93%,52万人基本实现安全饮水,确保全市人民有水喝、喝上放心水。同时,在保障东江流域水质方面,市水务局充分发挥3000多名河长的作用,开展系列东江水质保护行动和宣传活动,并通过东江流域收购水浮莲等活动,确保东江流域水质安全。市水务局还针对省、市关于防旱抗旱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小流域生态治理等工作,保障群众用水安全、供水稳定。
党代表、紫金县柏埔小学教师陈敏玲表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多数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沟通和教育,法律意识淡薄,希望党委政府及教育、妇联等部门予以更多的关注,群策群力,尝试利用“家长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等方式开展各类留守儿童关心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代表、江东新区城东学校初中语文一级教师朱小玲对教育也非常关注。她表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希望能优化基础教育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对基层教师的关心关爱,尤其要重视教师身心健康,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全面加强教育系统队伍建设。
党代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雪中表示,政务服务部门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12345平台持续完善“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创民生之新境
党代表、东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伟青表示,根据报告部署,东源县将大力实施民生保障行动,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依托“粤菜师傅”交流培训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做大做强“粤菜师傅”技能人才的培训、交流,同时通过与广师大河源校区、河职院等院校加强合作,培养一批种养等乡村产业发展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助推乡村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将在当地企业挖掘部分岗位,针对现有留守儿童家庭情况,为留守儿童家长量身定做“家门口”就业岗位;三是通过开展省际招聘交流活动,与贵州、云南等地建立“一对一”用工交流机制,确保满足企业招用工需求;四是以县人才驿站为平台,引进、吸收更多人才到东源就业创业,提升就业质量。同时,东源县还将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推动网络就业、共享员工等新就业形态发展并加强规范和管理。
党代表、龙川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超云表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要加强对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保障,建议加快建设“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社区老年群体,要在社区服务、居家关爱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给老年群体一个幸福家园,并加快推动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发力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格局。同时,建议把殡葬改革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适当放宽公益性殡葬用地审批权限,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殡葬服务需求。
党代表、和平县中医院院感科主任叶春花建议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更加了解中医诊疗方式,创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出台相关机制,引导更多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