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峰回溪绕一亭清 不尽南去北来情

——河源亭记

2024-12-08 10:28:24 来源:河源日报

hyrbs1208001_002_01_s[1].jpg

市区鳄湖上的鸣凤亭 冯晓铭 摄

 image.png

■市区鳄湖上的维芳亭 冯晓铭 摄

亭台楼榭,是旧式城池、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建筑物。城中多凉亭,乡间多茶亭。2200多年前建县的龙川县城,曾出现过不少各种带有纪念性质的亭阁,但大多已经不存。建埠1500多年的源城,至今也保存了一些古亭,如鸣凤亭等,修缮或新建了远兴亭、维芳亭等,新丰江沿江两岸也建了一些颇有特色的亭子,既能供游人休憩,又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1

龙川城的宋明旧亭多已废

作为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东佗城,在宋、明代曾出现过不少有名的亭,多为地方官员所兴建,或为纪念有德行、造福于民的官员所建。到清嘉庆年间,很多都已不存。

宋时所建的亭有止戈亭、放生亭、丹桂亭、介寿亭、飞跃亭等。

止戈亭在佗城西门外,宋循守彭彦班在邑民饥馑的艰难时期,行以清俭平恕之政,轻徭薄赋,减欠税,且自掏腰包,捐出自己的俸禄以赈饥民。循人感德,因其尝劝农于此,构堂曰止戈,取盗息民安之义。久废。

城中有放生亭,亦与彭彦班有关。当时正值年荒凶岁,彭颜班一意节省,使郡无流亡。龙川邑民爱之慕之,创此亭以作纪念。久废。

龙川学宫后有丹桂亭,为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知州梁克俊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县秦宣重修,久废。

雷乡驿左有介寿亭,为宋郡守韩京建。当时韩京因其母旧疾严重,祷于天妃,不久老母的病竟然痊愈了,韩京认为是对天妃的祈祷灵验了,即创亭于天妃宫。后废。因为韩京,龙川城还建有一座飞跃亭,在邑北一里,水心寺阁之北,宋绍兴年间韩京劝农于此,立之。名字取鸢飞鱼跃之义。久废。

元代州同孙恭在邑东狮子石上建有皇华亭,久废。

明代的龙川城建了不少亭子,有纪念意义的也不多。

嶅湖的湖光亭,为明嘉靖年间佥事施儒因筑湖而建。施儒还在嘉靖乙酉年(1525年)于天阳丫建了最高亭,后万历六年(1578年)乡官张大纲募修,久废。

龙川城东五里有迎春亭,明万历七年,知县林庭植在东岳宫墀前找了块合适的地方建成。是年夏大旱,林庭植在亭中祷雨,果然下起雨来,因改名喜雨亭。

雷乡驿左有辰告亭,明万历六年建,久废。同年建的还有息劳亭,亦久已不存。明末武将盖一鹏建有意在亭,在南山寺,现不存。

南门外有迎风亭,明万历二年知县赵真才建。到了清代,新建的亭子不多。嘉庆十年藩司赵慎畛捐资,让知县冯晋恩主持兴建了博爱亭,亭在龙川蓝关韩文公庙,对面为潮循往来冲途,亭可施茶,行人便之。民国十九年(1930年)筑隆歧公路时废。

有亭,亦有阁,龙川旧有御书阁,宋郡守宋煜建,端平二年(1235年)州守宋翊重建。又有轩,其中有名曰留清轩,右有古梅合抱,高数丈,与庭前一株相掩映,知县胡椿构厅其侧,刚建好就被调走,离开之前流连树下,颇觉清意弥漫,因名之,亦作留别之意。

2

嶅湖上的湖光亭

今日复成为知名景点的龙川佗城嶅湖之中,曾有湖光亭,为明嘉靖年间佥事施儒因筑湖而建。宋代的宋翊曾筑堤嶅湖,使湖水能灌田,且有水流如带,萦于学宫,再折于东南,与龙川江汇合。元代时兵荒马乱,邑人缩城以图存,学宫迁入城内,嶅湖年久失修,一度废置。

明嘉靖元年(1522年),佥事施儒、知县韦邦宪等重修嶅湖之堤,作亭于其上,风致甚佳。第二年,欧阳铎视学至龙川(嘉靖三年升任广东按察副使,督学政),受邀前往嶅湖。当时才下过雨,“群山如洗,草木芳杳,与风俱至,湖水不及堤者数雨,倒浸山影,亭宛然在水中,而危堞飞甍,远近参差可见”。于是欧阳铎对施儒说:“是为湖光,非自为光也。内明外暗,受日光而光,易坎为水,为月数也。故于月也亦宜。”因此,将此亭命名为湖光亭。

欧阳铎又从格物致知角度引申、阐发说:“昔者雨吾奚观焉,今兹来,殆造物者以景告予,无宁兹可以观学,可以资守,可以兴利,存乎其人。知所以学之则学兴,知所以守之则城固,知所以利之则民阜,一湖之光也乎哉。”至明万历初年,知县林庭植复建于新筑南壆。

3

河源明清古亭亦多废

清乾隆版《河源县志》里,只记有两个亭子:燕石亭、拟岘亭。

燕石亭在浸珠湖侧,向来是人们饯行之所。那时候,人们要离开河源,到惠州、广州等地,甚至赴京赶考,离别之前,他们的亲朋就在燕石亭里设宴为其饯行。

古文集有诗云:“此是朝天第一程,柳边风扬酒旗轻。丈夫不洒离筵泪,任唱阳关曲几声。”

明朝的时候,燕石长亭是河源八景之一。

明代知县郑敬道,或许他就是在这里弃舟登岸,来到河源上任知县。他也有诗写燕石亭:“松柏森森燕石横,峰回溪绕一亭清。长携送旧迎新酒,不尽南去北来情。”看着人们送旧迎新,郑敬道想要造福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他继续写道:“折柳寄梅千里别,登云步月片帆轻。我来百废关心切,遗址追寻感慨生。”

但在乾隆十年此志编修的时候,燕石亭就已经没了。其旧址被用来建了龙王庙。

燕子石在龙王庙下游,石山突兀,是河源城镇至三王(凰)坝的必经之路,河源人称“叮咚岭”。石山上有凉亭,有塔。

拟岘亭在源城区上城东门外迎秀桥(即鸣凤桥)下,邑人为纪念游击(武官名)夏时熙而建,内有“去思碑”,夏时熙是陕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游击。游击这个武职,设于康熙二十年,驻府城,同治时驻在上城。

位于河源古城前门的朱门亭,昔为“接官亭”,进出城的客商都会在此歇脚,往来朝廷大臣也要在此迎送。

还有座消失的古亭,朱门亭。

朱门亭作为地名在河源家喻户晓,但少有人记得这个地名的来历。当年,这里是风光一时的上城古城门、河源县官迎送上级官员之处。

这个前门,名曰“红朱门”,不仅是进城赶集客商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江西南北运输的盐道,朱门亭就建在道旁,方便行人中途避雨、歇脚,亭中还供应有茶水。后废,今已重建。

民国年间,河源人也新建了一些亭子,也给这些亭子起过贴切的名字,撰过有意思的楹联,找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来书写。因为选址得当,也成了一时的名胜,如观稼亭、东道亭等。

有关东道亭的故事并不是很多,但它的那副楹联非常有名,所以,东道亭是一个有名的亭。

东道亭原在上城新东门外右侧,原为伯公庙,1919年邑人集资将庙改成凉亭,亭前是徐礼舆撰的楹联:东隅筑孤亭,偶聆好鸟提壶,招待往来名利客;南熏歌一曲,到此临风把袂,逍遥岁月古今人。

4

观稼亭:莫认园林供逸乐

对于当地老人来说,观稼亭尤为亲切,他们曾经在那里留下过青春的身影。如今的中年人,也还能记得在观稼亭里嬉戏的情景。这个情景,记在了1990年6月的《观稼亭重修记》里:“当日丽景明,携友临亭,观群孩戏,童趣盎然,此乐何极。”

观稼亭在源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院内,曾是中山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

那时候,河源县长是颇有名的张尔超。清朝已经推翻了19年,百废待兴。张尔超见河源县城民众工余闲暇没个消遣玩耍的地方,提议将下角校场辟为中山公园。时任国民党驻军的师长黄质文带着士兵平整场地,城镇富商乡绅纷纷解囊,建起运动场、演讲台、教育馆等建筑物。

公园西南边有一大块稻田,时常有邑民弯腰在田间劳作。河源县衙外面的对联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这些场景都在张尔超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他决定在田边与公园连接处,修一个亭子。修个亭子叫什么名字呢?

“偌大景致,若干亭榭,若无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红楼梦》第17回中写道。农业乃立国之本,官员们的俸禄,与田里的庄稼分不开。张尔超流连田间,细心揣摩,终于定下亭的名字:观稼。这两个字,他饱蘸浓墨,亲自写了饱满的两个楷字,着人刻了个木匾,高悬亭上,起首便写上年月:“中华民国十九年秋日。”

张尔超是读书人,他又自撰了副对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莫认园林供逸乐;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须知稼穑实艰难。

一片恤民之心,跃然可见。

曾任河源中学校长的刘寿榕在《源城文史资料》中曾详细记述这座亭的规格:亭为平面六角形建筑,高约5米(刘伯威、张尔潜记为“亭高7.8米”),六面周长16.5米(刘伯威、张尔潜记为“直径4.8米”),亭基座为3级,在南北两门,设有七级麻石台阶,门宽与六角相等,其余四面均有0.85米高的砖砌栏杆。

观稼亭顶上是青色琉璃瓦面,无飞檐,木梁结构,亭上有平面木板装饰,六面檐柱均有穿插枋。两门南北朝向,亭内有4张木质靠背椅。观稼亭建成之后,乘兴游玩的游人很多,尤其在深秋季节,极目眺望,一片金黄,稻香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1949年,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二支队干部,曾在观稼亭内合影。

1930年建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观稼亭虽曾小修一次,但20年的风雨,仍令这亭受损,瓦面穿漏,梁柱腐烂,砖柱斑驳。

1986年,河源县政府将观稼亭列为县首批重点保护文物。1990年,有政协委员上交提案,建议维修观稼亭。此提案得到重视,县政府拨出专款3.2万元,历时3个月,将此亭重修一新。重修后的观稼亭,尺寸和外观基本照原样,保存原有的石级、砖柱,加固了基础。砖木结构的顶盖全部拆除,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瓦面亦改青色为黄色琉璃瓦,在六条瓦脊上安装飞檐,顶上加装葫芦形宝顶。六条砖柱,修补后加以粉刷。亭基座、亭内地板及固定靠背坐椅,采用水磨石工艺。亭匾更换为仿原“观稼”亭匾,楹联从亭南门移至亭北门,用浮凸工艺仿制原来笔迹。

1930年以来,中山公园一带变化巨大,田园风光早已变成栉比鳞次的城市建筑,观稼亭也被推倒,原址今为源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建筑群。

5

远兴亭:何必贪多

河源的古亭,也有着文采斐然、意味深长的楹联,很多老河源人还能背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塘路中段的远兴亭。

远兴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邑人徐子远建,因此这亭又被唤作“徐屋亭”。今存。

1985年,河源县政府重建该亭。

远兴亭曾经的对联十分有名:莫宜嫌少,生前原是赤身来;何必贪多,死后依然空手去。

这副联语,对熙熙攘攘地在红尘中追名逐利的人们来说,是一记在耳边悠荡回响的警钟。很多人看一遍就记住了,时时用来提醒自己。此联被广泛引用,尤其用在了修身、廉政方面。

6

鸣凤亭:存世已260年

鸣凤亭是源城区现存的为数稀少的清代古亭,溯其历史,已近260年。

鸣凤亭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鸣凤桥的动工,是在乾隆二十年九月,次年十一月落成。桥建好之后,建了鸣凤亭。

光阴荏苒,沧桑几度,到了民国初年,鸣凤亭在岁月风雨中坍坏了,连破瓦颓垣都找不着了。河源人可心疼了,多年来一直在念叨着鸣凤亭的传说。

民国十年(1929年),当时的河源县政府工作人员走访耆老,问到鸣凤亭的从前模样,照着样子,重新建了起来。我们今天看到的鸣凤亭,就是民国十年按清代式样重建的,当然,后来也经历了几次维修。

话说民国十年,鸣凤亭重新建好之后,成了河源人喜爱的游玩地。鸣凤桥是连接上城和下城的重要桥梁,朝夕往来的人们很多,人们很喜欢在亭里憩息。夏天时,人们在亭里乘凉;下雨时,人们在亭里避雨;有文学修养的,流连亭间吟风弄月;有哲学思维的,看着自由飞翔的鸟儿,跃出水面的鱼儿,进行“格物致知”。

1983年,河源县、城镇两级人民政府筹资扩建鸣凤桥,鸣凤亭亦随之按原貌修葺一新,改其顶为钢筋水泥结构。

亭柱上刻的两副对联,是“东江三杰”之一的阮啸仙的岳父徐国榦撰写的,朝东一面为:倚槛面梧,光回亭院疑棲凤;凭栏把钓,激浪池塘近化龙。朝西的一面楹联为:亭可纳凉,热客何妨留印爪;桥当大路,丈夫过此便昂头。

与鸣凤亭同在一个湖的,还有座维芳亭。维芳亭在鸣凤亭的北面,是城中企业家邝维芳捐资兴建的六角凉亭。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愈发注重城市景观的打造,建设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在万绿湖景区、桂山景区、笔架山公园等景区,客家文化公园、恐龙文化公园、梧桐山公园、七寨湖公园、鳄湖公园、阳明公园等,以及江边、绿道等处,新建了诸多已命名或未命名的凉亭,增加了城市韵味,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山水之间绿动未来 绿色航道生态领航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