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竹能为象 缚荻巧成龙
百年来河源竹产业“进化”简史
■和平县阳明博物馆馆藏的阳明伞与阳明纸
■和平县上陵镇翠山竹海
驱车行驶在河源的公路上,沿途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有时是蜿蜒碧绿的江景,江畔翠竹成行,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有时是连绵起伏的山岭,漫山遍野的绿竹随风摇曳;有时是广阔的田野,平畴之间点缀着丛丛竹林,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河源是一个林业大市,自古以来,竹产业就是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时至今日,丰富的竹资源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1
丰富的竹资源与历史变迁
河源的竹资源非常丰富,品种繁多。同治《河源县志》载,河源有麻竹、金竹、泥竹、苦竹、黄竹、尧竹、观音竹、箓竹、赤竹、紫竹、方竹等品种,出笋先后不一,其茎叶之大小亦各异。
明清及民初,河源林产以松竹为大宗,但属天然林。民国中后期,有司多次进行造林运动,其中1947年时,全县有农林场36亩,植桐2160株,为建设中正林场,参与造林的有久社、黄田、康禾、蓝溪、柳城、曾田、上莞、船塘、桥头、灯塔、黄洞、赤溪、禾溪下、友助等乡镇,种植面积共271亩,均植竹、杉、松等18035株,由各乡镇自行抚育管理。
据1950年的统计,河源全县有竹林面积3.2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村、康禾、曾田、叶潭、黄田、义合、蓝口、仙塘、锡场、回龙、涧头、半江、双江、灯塔等地。1964年学习广宁县发展竹林经验,东江沿岸的东埔、埔前、仙塘、义合、黄田、蓝口、柳城等7个公社,发动群众在东江两岸造竹林,曾田、康禾、黄村、叶潭等公社在供销社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毛竹种植。至1969年,全县有竹林面积5.4万亩。1974年被省定为毛竹基地县。上世纪80年代后,竹子销路广泛,群众普遍种植竹子。1985年,在东江沿岸种竹75万株。1987年,全县竹林面积6.8万亩(其中毛竹1.94万亩),其中5000亩以上的有曾田、康禾、黄村、锡场、半江、黄田、义合等乡镇,面积占全县的 47.6%(《河源县志》)。
在紫金县,竹类亦分布全县各地,1985年全县种竹有5.4万余亩。山上有很多毛竹,是用途最广、经济价值最大的竹种。毛竹又称描眉竹,以其竹节的茸毛似描画的眉,故名。毛竹生长快,成材早(约3年),轮伐期短,收益长,耐久不蛀,竹竿粗大通直,竹材坚硬而韧,可以举重,广泛用于工业、建筑生活用途等。1984年全县毛竹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投产2万苗,产量50万株,官山附近的大水坑,毛竹直径可达20多厘米。描枝竹的筠柔软,可以代藤。其他竹类也有生长于山地,但以河畔、沟旁、村前、屋后,最多是生长于河边,尤以秋香江沿河两岸较多。竹类生长迅速,粗生易管,病虫害少,利用范围很广,根、茎、叶、锋(笋光)、竹等都可利用,竹材一般可作家私、器具又供作造纸的原料,蓝塘镇有竹加工厂,产品远销国外(《紫金文史》专集,1988年)。
河源全市现有竹资源面积约72万亩,和平县是产竹大县,主要品种为毛竹,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产区之一。1999年《和平县志》载,全县有毛竹23.5万亩,年产毛竹200万根以上。至2024年9月数据,和平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约20万亩,主要分布在上陵、大坝、热水、浰源、阳明等镇,其中,上陵镇毛竹资源约有12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3.9%。该镇立竹库存量超过2400万株,每年可产出毛竹400万根以上,每年毛竹产值约4000万元,其中一产产值约1500万元,二产产值约2500万元。
龙川县竹产业亦颇为可观。全县有竹林面积约18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12%,竹产量约300万根,总产值约4000万元。2024年上半年大径竹产量66.74万根,同比增长23.1%,拉动林业产值增长4.64个百分点。
2
民国及新中国初期的竹产业
在工业不发达的年代,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手工加工的行业不失为一个能挣钱的手艺活。据1937年国民党第106师政训处调查,河源全县20余万人口中,几乎全部是农民,虽间有出外谋生成商业者,然为数甚少。手工业一项,亦甚落后,除土布及家用之竹椅、竹床、木台、木凳等外,没有其它手工业可言。到1950年的调查,河源县的竹器、木器等行业,“仅有而已”,对竹的利用率极低。
早在宋、元时期,龙川县已有陶瓷、纺织、造纸、造(木)船等手工业。明、清时期,采矿、冶炼和生产竹木、藤草、铜器、鞋革、车衣、食品加工业具有一定规模。民国期间,大部分乡村都有竹匠、木匠从事用竹木制作日用品或家具,均自产自销或上门加工。
1949年,龙川县有木器从业人员89人,竹器从业人员48人。据1954年手工业调查,全县从事木器加工业有合作社1家、13人,合伙组织6个、119人,个体户40户、60人,总产值34.46万元;竹棕草业有小组2个、32人,合伙组织4个、18人,个体户40户、73人,总产值19.52万元。此外,农副业兼营竹藤棕草业的有243户、2848人,木器加工业972户、1059人。1956年全县组织竹木器生产合作社11个、生产小组2个,共 283人,主要产品有木制农具、家具、竹材、竹床、竹椅、竹席、藤篮、竹箱、棕衣、草席等。1985年,全县有竹木草制品厂19家,其中国营2家、集体14家、个人合营3家,主要生产厂有县木器家私厂、县竹器厂、老隆木材加工厂、下泡水木材综合加工厂。县竹器厂在老隆镇中华路,属县二轻企业。1954年组成老隆竹器生产组,1959年与老隆家私厂合并成立县竹木制造厂。1960年分设县老隆竹制品厂,1961年改称县竹器厂,产品有竹席、六角台、六角椅、门帘和各式藤椅、藤沙发。1985年有职工73人,年产值 16.5万元。
和平县明清时竹木工匠已相当普遍,分布在各个乡、村,生产家具、农具自用或出售,或上门加工成品。有的家庭摆设的桌、椅、凳、台,选材、造型、做工都相当精致;比较普遍的家具、农具有:木桶、八仙桌、雕花床、竹箩、竹围、画眉鸟笼、风车、木箱、衣柜、水车、棺木等。贝墩一带,利用茅竹制纸,距贝墩20里之地,有纸厂百余间,年可出纸六万担。其次则取竹笋,余则多利用制桥梁、棹子、棚架、笼轿、篮、箸、茶罐、玩具等。
民国时期,彭寨镇龙安、岭西,安坳镇园坑,大坝镇水背,上陵镇翠山等,多有农户从事竹器生产,并已出现竹、木手工业作坊。尤其是上陵镇的农户,利用随手可取的竹子,进行土纸粗加工,亦有将毛竹外售者,一般通过水路运往外地。后来做板席、制折椅,还有农户自办小型加工厂,生产高级保健竹凉席,家家户户的收益都比较可观。
民国十八年(1929年),和平附城乡神前阁吴姓用竹编织冬季取暖用的火桶,从业12户、50多人,年产火桶5000余只,曾参加广州博览会展出并获一等奖,产品销往兴宁、惠州、广州及港澳地区。
1954年,和平成立雨具生产合作社,后改为竹器社(厂),生产雨伞、竹门帘、草席、竹席、画眉鸟笼等;1965年,于县城珊瑚大道成立县木工厂,从业职工40人,生产步犁、水斗、秧盆等农产品。与此同时,还有彭寨、安坳、大坝、上陵等镇的竹木加工厂,产品由省、县土产公司包购包销。
3
和平纸业与纸伞业曾风光一时
和平县东山岭之上的阳明博物馆,进馆之后就能看到一些该县出产的传统手工制品,如泥鸡、木鱼、木鸡等,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阳明纸与阳明伞。
和平纸伞业约于清末民初传入,就其产品数量、质量及销售范围等而言,在当时多种手工业中首屈一指。兴旺于上世纪40年代。和平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着力发展各种手工业生产,纸伞业便是其中重要一项。
和平纸伞制作全靠手工,工序繁杂,所需材料多样。纸伞的主要材料是纸,它是一种特制的纸,其纸质柔韧,薄如蝉翼,只有附城老坝街黄姓高姓几户人家精于制作。在这种纸上面涂上桐油,制成油纸伞,为挑夫货担遮雨之用。纸伞的长、短伞骨,均以苗竹为材料,农村从业人员多以加工伞骨为主。
民国中后期,因布伞昂贵,纸伞遂盛行,时县属制造者有县城、东坝路纸伞店及雨具合作社等数家,每年出品超五万把,销往兴宁、梅县等地。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布伞“卷土重来”,又取代了纸伞,自此,和平纸伞式微。
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和平县《杨氏宗谱》载:杨氏82世(宋代中期)从程乡兴宁徐田迁和平彭寨落居,后从彭寨杨木坑迁纸背坑定居(今优胜镇秀溪村,半条村均为杨姓),85世会造纸术(据说是曾在福建广德杨滩造过纸)。由此看来,和平制造纸最迟应在宋代中期已传入,因颇负盛名,该地名又誉名纸背坑(杨廷强《和平阳明纸的由来及兴衰》)。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和平建县后,社会经济走上了平稳发展的轨道,浰源、大坝等地的山民纷纷重新操起了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在山里建起各种造纸坊,生产各种土纸。和平县令也不断帮助山民引进外地更先进的造纸技术,生产出一种比原来土纸更薄、更细、韧性好的纸。为纪念王阳明,始将造出的草纸称为“阳明纸”。
在上世纪80年代,上陵翠山村的农户主要是用刚长出新叶的嫩竹作为原材料,进行作坊式加工,生产土纸(旧称东庄纸),以此获得经济收入,其经济效益在当时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农户种植毛竹的积极性在土纸制造业的带动下得到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后,土纸市场逐渐疲软,而建筑工业迅速发展,翠山村的毛竹被用于建筑行业而走俏于当时经济开始大发展的珠三角一带。同时,翠山村的竹制品加工业也得到了良好发展,毛竹的用途逐步走向多元化,种植毛竹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4
和平竹产业的新机遇
走进和平上陵翠山竹海,深远的竹林空翠湿人衣,手臂粗细的大竹子挡住天光,洒下翠绿。游人沿着竹径往上走,满眼皆绿,时闻鸟啼,竹香扑鼻。翠山竹海的诞生并非朝夕之功,1973年春,在省土产公司的指导和帮助下,翠山村的农户开始走种植毛竹之路,着手打造“纯竹林”基地。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竹山被划分到各家各户进行经营和管理。目前,和平全县共有近30万亩毛竹资源,上陵镇毛竹资源约有12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3.9%。该镇立竹库存量超过2400万株,每年可产出毛竹400万根以上,每年毛竹产值约4000万元,其中一产产值约1500万元,二产产值约2500万元。上陵镇已被我市确定为“毛竹种植与产业化开发技术创新专业镇”。
和平县竹林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山高、坡陡、路远,明清以来一直都用原始的采伐和运输方法,难度很大。后来有了机械设备,也无法带上山,和平竹林整体开发率不到10%。今年,上陵镇已引进第一台竹林“小火车”轨道运输机和第一台“爬山虎”履带式运输车。“小火车”满载货物上山下山每分钟可走40米,可以核载500公斤,换算成人力相当于10个成年男子的工作效率。“爬山虎”可以荷载1.5吨,能够在45度的山坡上畅通无阻。
以往“天生天养”的竹林,和平县已开始进行丰产高效培育。据了解,上陵镇计划投入建设资金660万元,在上陵镇竹资源较好的片区,以上陵镇绿竹强村公司为主体流转经营1万亩竹林,重点建设1000亩笋竹两用丰产高效示范竹林,并完善竹山林道、灌溉设备、运输设备、笋干工坊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和平竹资源一向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和平县对外贸易局在彭寨镇设站,收购竹席、竹筛、竹插出口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县外经外贸、二轻等部门和部分乡镇企业引进外资,组建“和港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京粤实业公司”“和大竹器制品厂”“和兴竹料工艺品实业公司”“明发家私制造厂”等中外合作企业。这些厂(公司)已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家具、珠式竹席等,设计、工艺达到相当水平,产品竹木家具销往广州、深圳等地,部分出口。至1995年,全县有竹木制品加工厂(公司)269家,从业人员1290人,年生产竹木制品达30余万件。
近年来,和平县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以竹代塑”产业政策,开展竹产业招商引资工作。落户和平产业园区的和平禾德新竹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建设有生产车间及综合办公楼、技术中心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目前拥有两条以竹代塑的生产线。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2亿元。去年以来,和平县已与9家竹产业企业对接洽谈,意向投资总额达21.75亿元。
在“毛竹重地”上陵镇,现有竹产业企业5家,均已正式投产。据有关统计,今年1—8月,上陵镇发展竹产业累计为村集体增收430.92万元,其中毛竹供销收入398.08万元,竹林流转收入22.84万元,竹制品厂租金收入10万元,富民兴村成效凸显。该镇定位“竹旅名镇”目标,拟将翠山村培育为集观竹、赏竹、品竹为一体的竹文化典型村。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在积极创建,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主题线路,引进一批精品民宿,围绕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发挥竹文化的“裂变效应”,发展风景竹林、休闲度假、农家乐、盆景竹林、特产购物、竹类植物专题园、竹雕工艺品等旅游产品,筹建竹博园,做深竹子立体经营的大文章,探索竹下养殖、竹下种植的技术与模式,让生态效益产生经济效益。
■文/图: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