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化龙桥:我是谁?我在哪?

——为化龙桥、化容桥、飞鸾桥正名

2024-10-13 09:44:40 来源:河源日报

hyrbs1013001_002_01_s[1].jpg

■化容桥近景

河源老城区鳄湖一带,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居中,这里襟上城而带下城。甚至,昔日的鳄湖面积比今天更为广阔,湖上必有桥梁,便于人们往来。

今日的鳄湖上,还有化龙桥、化容桥、飞鸾桥。由于历史久远,无论是耄耋长者还是久居湖边的“石街胆”,都对这些桥的概念有所混淆。在河源一个自媒体视频作品的评论中,关于化龙桥的讨论,多是以讹传讹。让我们从河源旧志中,探寻这三座桥的真实关系。

1

鳄湖原为护城河,防匪又防洪

首先,我们看一下鳄湖是怎么来的。

因为下城经常遭水灾,在下城住了几百年的人们,又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后陆续迁了回去。当时河源的城池才建好,得有护城河,于是人们将古已有之的城东濠浚通并继续开挖、蓄水。尤其是万历年间,李焘又使人引桂山水经泷下(今双下)、万年基、木棉塘注入西门塘、北门塘和鳄湖,形成环城湖池。

建好后的湖,总称鳄(原为氵噩 )湖,后来为方便起见,又有了东门塘、西门塘之分。

鳄湖关系着河源城的“休戚”,“为城之兴废所系”,成为护城河,希望能防匪患,“历千数百年而无患”。

同时,鳄湖还兼具防洪之用,若遇久雨,上、中、下三郭的水,都可以从鳄湖排到江里去。“鳄湖所以防江水之涨,其功岂浅鲜哉!”(清乾隆知县陈张翼语)他说:“查得往年江水极大之时,离上城东门尚五六丈,即下城黉宫之基,水恒不及。夫非是湖吐纳之功乎!河源居东江上游,其水直过,来势平缓消长甚速,非若郡城之低下也,或当江涨之年,溢入鳄湖,有司用救生船十艘,放入鳄湖之内,昼夜守之,以接济居民,而民情见惯,殊无震惊,是又因鳄湖而得弭患之道也。”当时,鳄湖有救生船10艘,汛期时有人昼夜值守,以随时接送灾民逃生。

2

明代已有化龙桥

明代万历年间的鳄湖,自东南至东北,长里许,阔狭不计,深丈许,中有长堤,迎秀桥通上、下城。其水道与北门、化龙桥及各城濠相通,江水大涨,则水流自外溢入,每遇江涨,有雇船救渡之事。下城民众若遇洪水,就乘船避往上城,人口甚多。若江水平,则水流入江。

那时候,河源县城一带的桥不算多,有聚龙桥、桂香桥、化龙桥、迎秀桥等,桂香桥建于北宋,为迎接古成之登第归来,邑人在龟峰塔下建的。

化龙桥至少在明代中期就已存在。上城周围环绕着西门塘、北门塘、鳄湖和东门塘,和下城的交通要靠桥梁连接。

清代乾隆初年,知县陈张翼牵头重修化龙桥。另外一个知县张起麟重修了迎秀桥,改名为鸣凤桥。

当年陈张翼看到的鳄湖是这样子的:鳄湖,在上城东门外,有堤,有桥,中有土墩,旁有沙浦。近有篱舍人烟,远有罗峰环黛。两城夹峙,掩映楼台,九曲排青,葱茏竹木,一水澄泓。顾盼之间,似乎莫测其涯涘者。而且沙鸟渊鱼、牧童樵妇,络绎其间,朝暮四时,各有意趣。半村半郭,妙极自然,允推河源名胜第一。他认为,他所新增的八景,命名“鳄湖青曲”以传之,“知未为前人所表著,而欲后人之心领神会也”。

3

化龙桥过去又名化容桥

化龙桥过去又名化容桥,大抵因“龙”“容”谐音之故。关于化容桥,有两个相似版本的传说。其一为:

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婢女,因为反抗主人的迫害,逃了出来,躲在化龙桥的桥洞里,在那里洗了脸。这时,奇迹出现了,她的容貌全变了,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就这样逃出了虎口。后人就叫这座桥为“化容桥”。所以有人建议,在化龙桥侧的鳄湖上,建一座美女塑像,既使人联想“化容”的传说,又能联想明朝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百花仙子降生于岭南河源县”的描写,为街心花园添一景色。(《河源文史资料》第6辑)

另一个版本,则相传有一位其貌不扬的姑娘,在桂山采桂花为生,一天她进城卖桂花药,正好碰上皇帝派人在湖边搭台选妃,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姑娘也挤进人群翘首观望,谁知一不小心被挤落水里。奇怪的是当她被救起来后,变得如出水芙蓉,艳惊众人,于是当场被选入皇宫。此后,湖上的这座桥又被叫做化容桥。

4

化龙桥的岁月印记

民国时期化龙桥一带,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当时的一些报刊,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并非平常生活的轶事记录。

未建成新丰江大坝之前,河源城经常发洪水,人们每每苦之。便是现今,若连下暴雨,鳄湖排水不及,飞鸾桥也会被淹至只露出栏杆顶,但因安全措施到位,排水还算及时,不会有人因此而伤亡,而在旧时,这种时候便容易发生人命案件。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自7月21日起,东江连日狂风暴雨,江水陡涨丈余,沿东江流域再受涝淹。25日起,河源县城大水入城,河源县城东南门外,各乡水深五六尺,大园岭、罗村各处,尽遭水淹,城内太平中路、化龙桥、八角河口、牛岗行等低洼地,亦水深及膝,民居家具,随处漂流,牲畜淹毙无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24日正午,飓风突至,继而暴雨,经一小时不息,至下午二时,其势略弱。船只停驶,轮渡停航,各船艇均以绳缆互系船头,河隆货艇耀记号驶避不及,被风吹覆,溺毙小童一名,余皆由邻艇救回。路上行人绝迹,市内住户的凉棚、天窗、窗门、花盆等,被吹落甚多。太平路一带之招牌、灯插,犹如雪片纷飞,纵横路上。河源县商会门首所植槐树两株,高丈余,被风吹倒。有杂差张文,因外出购物,手持雨伞,经化龙桥被风吹落塘中,风高浪大无人援救,惨溺塘中——当时鳄湖竟然“风高浪大”。(《香港工商日报》)

抗战期间,河源城遭遇多次轰炸,化龙桥一带因人烟较密,也常罹劫难。1939年12月中旬,旬日以来,日机不断进窥惠阳、博罗、河源各地,幸亏防空设备周全,居民疏散得法,无目标以示日机。除曾在河源回龙掷弹一次外,余皆为过境性质。16日上午7时许,有日机两架由龙门方面飞抵河源城上空,投下轻重炸弹10余枚。下午1时许,复有日机6架飞来,投下10余弹。事后调查,两次狂炸约落弹30枚,灾区以县学宫、沙边街、火烧亭、化龙桥、县前街等地为最甚。惨死于弹片之下者30余人,重伤者五六十人,为河源有史以来第2次大轰炸。第一次为当年春天,落弹百余枚,死伤人命200余人。(《天光报》)

民国时期,人们还是不甚注重卫生,有的直接舀起看着清澈的河水就喝,就是黄的,也照饮不误。1937年夏,洪水退后,天气暴热,化龙桥下的河水黄浊,而一般做苦力的人也管不了许多,直喝生水,结果发生霍乱抽筋症,皆医无效,相继毙命者,一两周间计有20余宗之多。5月25日,有财记伕力倌轿夫王阿先出乡归来,行至化龙桥头,口渴甚,即取一大碗河水一饮而尽,逾一时久,发生急症,全身抽搐,面色灰白,牙关紧闭。同伴睹状,拯救无效,移时毙命。有司即印发通告,提醒市民注重卫生,其中有句云:“饮用井水河水,务必先行消毒。简单稳妥方法,将水先煮沸。一切食具饭碗,须用沸水冲洗。”(《香港工商日报》1937年5月28日)

5

整天经过的路面才是化龙桥?

化龙桥过去是上城出北门通下城闹市区的交通要道,现在化龙桥更是连接上城环城西路、长塘路、人民路和飞鸾桥的交通枢纽,是源城交通最繁忙的地段之一。随着河源城建设的发展,化龙桥的石板早已换成沥青路面,桥两侧的石栏杆也换成了铁栏杆。化龙桥有中间稍大两边较小的三个桥孔,孔很小,加上桥面已经加宽,十分平坦而没有坡度,人们在这上面来来往往,早已不知道这段路本是一道笔直的桥。

化龙桥两侧原都种有榕树,西侧那棵于1976年死亡,东侧那棵传说是千年古榕,据树身的古树名木标识牌显示,此树又名黄葛树,有820多年树龄。古榕今仍绿叶婆娑,浓荫翠盖,荫蔽了不知多少代的河源人。化龙桥下端转右,便是“无缝连接”的飞鸾桥。

民国九年(1920年)邑人李朋杜描述:“北门外之化龙桥,坦坦荡荡,其直如矢。后卒加造石栏,为桥保障,称完美焉。”民国时期的化龙桥,其直如箭,加有栏杆。当时的化龙桥下引有河水,水颇深。

正因化龙桥“桥”的特征已模糊不清,近数十年来,人们已分不清化龙桥、化容桥、飞鸾桥的区别。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已习惯或者将错就错地将这条状如游龙的桥,称作化龙桥了。化龙桥,又因一个“化容”的故事,且“龙”“容”音近,河源人都将化龙桥呼作“化容桥”。从前在这道桥边做了十多年水果生意的娣姨,也不知道“飞鸾桥”,只知道“化容桥”。也有人认为,化龙桥“早就没了”。

对此,在上世纪90年代的《河源文史资料》第6辑中,张欣列举过一些报刊、图籍将这两条桥的桥名搞混的例子:

《河源县文物志初稿》中第57页:“化龙桥,在上城北门外横跨鳄湖北端。原为泥桥,又名飞鸾桥。乾隆九年1744年)河源县令陈张翼同邑士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捐金续修。民国九年再次重修,改泥桥为石桥,添造两旁石栏杆。桥中嵌有《修桥碑记》一块。”第99页:“飞鸾桥,又名化龙桥。”

《广东惠阳地区地名志》第474页:“飞鸾桥,又名化龙桥、泥桥。”

1989年出版的《河源乡情》第二期封底题名《化龙桥》的照片,拍的却是飞鸾桥。

1990年1月10日出版的《广东农民报》第二版刊登的题名《化龙桥》的照片,正是飞鸾桥。

1992年7月出版的《河源游览图》(广东省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发行),图上飞鸾桥的位置画上了桥梁标志,标上“化容桥”的名字。

张欣认为,飞鸾桥和化龙桥的桥名被混为一谈,飞鸾桥成了化龙桥,而真正的化龙桥凭空消失了。

乾隆版《河源县志》双城一气图中,有非常清晰的化龙桥标识,但彼时尚未画有泥桥(飞鸾桥)。同治版《河源县志》中,就有一目了然的两道桥,一道便标注了是化龙桥,两侧画有栏杆。在鳄湖与北门塘之间,一端连接城北门城脚,一端连着下城十字街,即后来的化龙路。转右有一小桥,有桥孔,但未标注桥名。此即泥桥,后来改名飞鸾桥。

6

被当作化龙桥的飞鸾桥

飞鸾桥原为泥桥,在鳄湖北端。始建时间不详。民国九年(1920年)改为石砌加石栏杆,改名为飞鸾桥。1983年重修,桥长132.4米,宽2.8米。1986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被误称“化容桥”的飞鸾桥,原为泥桥,是一段土堤,民国九年(1920年),邑人士李可成、丘兆珊、江汝楫、徐国青等吁请殷商、富户出钱兴修,垫高了堤面,两边竖上石栏杆,命名为飞鸾桥。《河源县文物志初稿》载,“民国九年……改泥桥为石桥,添造两旁石栏杆。桥中嵌有《修桥碑记》一块。”1983年重修该桥。1986年,飞鸾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桥上还有三个斗大的字,明明白白地写着“飞鸾桥”。2006年鳄湖经改造后,飞鸾桥换了崭新的石栏,原来古色古香的麻石栏杆,如今都存放在市博物馆。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国际布道影像档案馆”里,有3幅飞鸾桥老照片,照片说明中,亦跟着河源话发音译成“Falyung Khyau”。70年前的飞鸾桥,宛若游龙,古朴美观。与桥平行的,是一条明显的街道,都是一两层的小楼。鳞次栉比,便是今之人民路一带,当年已是相当的繁华。那棵标志性的千年古榕,枝繁叶茂,矗立在桥头。

这3张照片,照片信息注明,有一张是拍有街市的,拍摄年代大约为1931年—1950年间。一张飞鸾桥远景的照片,拍摄于1934年—1939年间。而那张特写,年代更为久远,由Krayl, Robert (Mr)摄于1905年—1925年间。由于年代的久远,提供图片者对照片的拍摄年代已记不清楚。

从照片可见,当年飞鸾桥边,还有高高的竹丛。

70年前的鳄湖,还有着许多裸露的泥土,人们踏着久踩成路的泥道,到湖里捉鱼。

百年前的旧照片中那斑驳的石板桥面,如今已两边铺上鹅卵石,中间铺上平整的砖块,方便自行车通行。从当年被随意命名的泥桥,到民国时的鳄湖不可或缺的一景,再到如今的荷花池畔九曲石桥,飞鸾桥已是老城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文/图: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乐游河源 国庆盛景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