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
“深”耕乡村沃土 “圳”兴美丽家园
■近年来,在深圳市驻东源县顺天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推动下,顺天镇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5月23日,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河源文旅产品受国内外朋友青睐,深圳发挥帮扶协作作用,帮助河源文化产品、文旅业态“出圈”“出彩”。
■近年来,深河指挥部落实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机制,立足河源资源禀赋,助力鹰嘴蜜桃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4月16日,深圳市驻连平县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核心提示
数十名农民画手和小学生齐聚一堂,共同创作十米长卷,东水民乐社同时弹唱《采茶舞曲》,用精彩表演助力创作……近日,在深圳市驻和平县东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东水镇工作队)组织下,一场“玩到乡村Ⅱ——画中有乐”活动在上坝村举办。“东水镇农民画艺社是我市创立的首个以农民画为特色培训基地,也是工作队积极推动的文化振兴项目。”驻东水镇工作队队长巫培芳说,近年来,工作队统筹东水镇资源禀赋,大胆引进深圳先进理念,从文化的“软实力”入手,深入挖掘、活化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让文化兴起来,让村民富起来,是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的一个缩影。
“深”耕乡村沃土,“圳”兴美丽家园,一页页深河合力谱写的故事新篇正在河源大地延展。近年来,尤其是新一轮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指挥部(下称深河指挥部)进驻以来,全体帮扶协作干部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对口帮扶协作的主战场、最前沿,充分依托深圳的资金、科技、市场优势,利用河源的生态、土地、农业产业等资源禀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
牵牢产业“牛鼻子” 走好乡村特色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位于东源县柳城镇的广东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依托深圳科技、产业、资金等优势,不断完善农场基础设施,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资力度,同时借助深圳力量建立销售渠道,将优质的“航天丝苗米”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2023年,该农场成功获评“深圳农场”。
据悉,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从2022年开始在对口地区创新布局建设“深圳农场”,将深圳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与对口地区空间、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相结合,在科技、设备、服务等方面参与和助力对口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全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在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公布的2023年度‘深圳农场’名单上,河源地区有5个农场上榜。”深河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在对口地区开展“深圳农场”示范创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先进模式和公共品牌,将推动更多深圳产品与服务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针对河源现有产业资源、生态资源和地理特色及各县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深河指挥部落实好深河两市对口帮扶协作工作机制,依托深圳的资金、科技、市场优势,立足河源资源禀赋,促进深河两市在农业领域深度融合,促进河源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高质量保障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实现深河协作共赢。目前,在农业合作方面,助力创建5家“深圳农场”,29个产品获“圳品”认证,推动河源570款联农带农产品入驻“圳帮扶”线上平台。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现有帮扶产业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帮扶力量和标准只增不减,实施产业项目提升行动。扶持壮大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收益好、见效快、带富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同时,积极对接深圳龙头企业,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深圳品牌、技术、理念,全面升级河源农产品产业链。
推动消费帮扶 让河源农产品“出山入湾”
同饮一江水,深河一家亲,深圳、河源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历史悠久。河源地处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土壤优质、水源丰沛、气候温润、生态良好,优质“土特产”资源丰富,有优质水稻、高山油茶、客家茶叶、特色水果、绿色蔬菜、生态畜禽、健康水产、岭南药材等八大传统优势农业产业。
深圳对口帮扶河源以来,已助力河源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河源米粉、连平鹰嘴蜜桃、东源板栗、紫金春甜桔)、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6个、“粤字号”品牌产品8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个、有机食品123个、绿色食品认证117个。
消费帮扶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连日来,深圳市驻连平县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元善镇工作队)队员奔走在蔬菜大棚基地、专业合作社,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情况,积极联系后方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大力推动甲鱼、龟苓膏、胡须鸡等本土地标产品“出山入湾”,“搬”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2023年,工作队发动组团帮扶单位消费帮扶8次,金额289.89万元。自2021年8月以来,消费帮扶金额总计达400多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0万元。”驻元善镇工作队队长何晓宇表示,工作队将广泛探索消费帮扶新路径,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拓宽消费帮扶渠道,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带动镇村居民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线下出彩、线上火热,推动河源农产品“出山入湾”势头强劲。近年来,深河指挥部致力于把开展消费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鼓励企业参加农产品展览会、博览会等,加快名优农产品“走出去”步伐;用好“深河e家”“福和直通车”“海吉星”等销售平台,拓宽帮扶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推动一批特色优质农副产品入驻“圳帮扶”线上商城;助推24款河源农产品入选第三届“海推海选 联展联销”深圳消费帮扶“百强好产品”,位列深圳对口帮扶地区第一名。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后方单位及爱心企业等优势力量,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定向采购”“直播带货”等形式,积极参与消费帮扶。2023年,深圳帮扶河源44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伍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超过1亿元,深圳帮扶河源开展消费帮扶金额超5000万元。
深河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督促各驻县(区)工作组(队)发动派出单位和社会力量以更大力度参与消费帮扶,着力开发消费帮扶产品,拓展消费帮扶渠道,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同时,持续引导河源市的企业参加“圳品”申报,助力河源优质农产品深度“融湾”“融深”。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面子里子都不落
道路宽阔整洁、庭院干净漂亮、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走进东源县顺天镇的乡村田野,满眼碧绿,空气清新,周遭的环境让人陶醉,希望的田野上跃然而出一幅幅美丽崭新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深圳市驻东源县顺天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帮扶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治污保洁等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金流入农业农村,因地制宜对各村(居)进行农房管控及节点提升,擦亮美丽乡村底色。“近些年,在深圳的帮扶下,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变样,活动场所多了,道路也宽阔了,村民们都很开心,愿意一起努力把美丽家园建设好。”顺天镇老党员朱大伯说。
沃野奏欢歌,乡村焕活力。近年来,深河帮扶协作干部严格按要求开展防返贫监测,动态监测和常态化走访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坚决守牢防止大规模返贫的底线。积极培育创建乡村振兴特色精品示范村。开展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口帮扶河源44个乡镇中,2023年累计清拆农村废弃破旧泥砖房13.70万间、1081万平方米,累计整改问题户厕超3000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和保洁覆盖面达100%,1747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支持帮扶镇村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所(站)、公共卫生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44个乡镇均建设有镇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妇儿活动中心,且有法律顾问入驻。
深河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配合当地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乡镇公共供水、农村集中供水、饮用水安全保障,构建美好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加快项目实施 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红色苏区,激活红色旅游产业“新引擎”。近年来,紫金县在中央和省、市的关心支持下,借助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协作力量,深入调研、高位谋划,深挖苏区“一个全国唯一”(苏区镇是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革命老区镇)“四个全国最早之一”(紫金县是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区之一)等红色文化资源,重点规划建设红色苏区保护利用项目,进一步以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引领紫金全域高质量发展。
该项目是龙华对口帮扶协作紫金的重要工作之一,加速集聚各类优质资源,推动苏区镇以及紫金县红色文旅加快发展。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深河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深入挖掘紫金县苏区镇红色资源,助力紫金举办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促进紫金高质量发展大会外,去年以来,深河指挥部还推动深河农业合作招商推介会顺利召开,助力河源成功举办油茶节、中国蝉茶交易中心揭牌运营,支持开展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板栗节、龙川首届八宝鱼生文化节,支持河源农文旅企业参加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阳明文化、佗城文化为载体大力支持文旅景点创建提升。
“深圳帮扶河源44个镇的干部即将要轮换,我们将确保项目延续性,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上述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结合河源各县(区)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聚焦着力点和突破口,县级层面以产业共建助力壮大县域经济,镇级层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文旅产业,村级层面围绕宜居宜业打造新农村,同时持续深入开展民生帮扶,全力助推河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文:本报记者 陈鹏 通讯员 彭文蝶 ■图:本报记者 陈鹏 冯晓铭 李何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