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元代兵燹与闽粤赣边客家共同体的形成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卷九十六》里记载“循州民钟明亮”起义之事。
■元代何真像 (原载《东莞历史名人》)
核心提示
元初及元末,兵燹四起,命如蝼蚁,民不聊生。元初闽粤一带有钟明亮、元末有李满林等“乱军起”。后来,各种群体流动,给闽粤赣边民族融合带来新的契机,“宋、元,客家共同体登上历史舞台”,“客家大本营”渐至成形。
第一章
月的迷失平叛钟明亮
元代畲民起义
与闽粤赣客家共同体
宋亡后,顽强的闽粤赣人民不愿屈服在元人饱含民族歧视色彩的统治之下,各种起义此起彼伏,元初至元十四年(1277年),畲民陈大举(陈吊眼)、许夫人率闽之汀、漳一带畲军,助张世杰围攻泉州抗元;次年十一月,闽北黄华集结盐夫和许夫人畲军起义;至元二十年,黄华再度起兵,以“复宋”为口号。这些起义斗争,最终被元朝镇压。
清代徐旭曾有“客家人宣言”之称的《丰湖杂记》一文中,追溯客家人来源至宋室将亡之际:“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迁移,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赣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蹈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皆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
巫秋玉、黄静《客家史话》第二章《客家大本营》:“客家肇自中原,形成于闽、粤、赣,其衍播全球聚居的大本营,大体以三省交界地的三十四个纯客县为营区,尤以汀州府和粤东的嘉应州为客家的发端地和人文中心。”房学嘉的《客家源流探奥》,认为“秦至南朝,客家共同体的初步形成”“隋、唐至五代,客家共同体的进一步汉化”“宋、元,客家共同体登上历史舞台”。
或因如此,元官月的迷失在其奏疏上说:“广东穷边险远,江西、福建诸寇出没之窟”,要求朝廷给他多派兵。尤其循州,“介闽、广之交,远宦者蛮夷其民,弛法废度,肆其贪虐,依托官府剥下归上者,县率数百人,而长乐以僻远尤甚,居民迫渔夺、困征敛,率逃窜他郡”。(《东山存稿》卷七《程愿学行状》)“人多獠蛮”,各种“循州贼”活动也很频繁,至元二十五年正月,有循州贼万余人掠梅州;三月又有循州贼万余人寇漳浦。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一月,钟明亮率畲民起义,并得到了闽赣粤边地区汉族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克赣州,攻宁都,据秀岭,占梅州及漳州等地。
元末时的闽粤赣畲民、汉民此起彼伏的武装反元活动,促进了地区的交流与融合。客家文化学者王东在其书中《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表示:“由此可见,由钟明亮所发起的这场武装反元活动。事实上是一场生活在闽赣粤边及其周围地区的畲汉民众的联合行动。在这场持续了5年之久的联合行动中,畲汉民众相互支持彼此声援,同仇敌忾,从而将双方的血缘与文化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钟明亮数降数反
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左右,中原一带,朱元璋与张士诚大规模角逐,闽赣粤一带发生了钟明亮起义。
钟明亮的籍贯,一般称之为“畲民”“循人”,认为他是循州畲民,为循州长乐人。元代循州,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为循州路,治所在龙川城即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循州路降为散州,仍称循州,管辖龙川、兴宁、长乐3县。也有人认为他是福建汀州畲民。不管他是哪里人,钟明亮都被称“畲寇”“广南巨寇”。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冬,钟明亮造反,开始只聚众数千,颇有人才辅佐。短时间内便“拥众十万,声摇数郡,江、闽、广交病焉”。钟明亮“有威风,多智略,得操纵谲诈之术,似非田野农夫比”,实属一时之英雄人物,元朝廷亦不敢等闲视之,认为他“悍黠尤非(黄)华比,未可视为寻常盗贼,诚当有虑者”,担心此人或将动摇元廷国本。
钟明亮十分熟悉赣闽粤边的地形地势,在福建,继汀州路所辖的闽西一带之后,漳州、南剑、邵武等地,也先后成为钟明亮部的活动范围。在江西,赣州、南安和建昌诸路,都有钟部的踪迹。在广东,地处粤东北的循州和梅州一带,也是钟部时常出没之地,上述地区,“地皆溪岭,囊槖其间”“出没叵测,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元军疲于奔命。
闽赣粤边及其毗邻区域的一些反元武装响应钟明亮,至元二十五年三月,”循州贼万人寇漳浦,泉州贼2000人寇长泰,汀、赣畲贼2000人寇龙溪”。稍后,“广东贼董贤举等7人皆称大老,聚众反,剽掠吉、赣、瑞、抚、隆兴、南安、韶、汀诸郡,连岁击之不能平”。至元二十六年,“畲民丘大老集众千人寇长泰”“漳州贼陈机察等八千人寇龙岩”。至元二十七年,“江西贼华大老、黄大老等掠乐昌诸郡”“建昌贼朱元等称大老,集众千余人掠南丰诸郡”。与此同时,“赣、吉有谢主簿、刘六十,乐安有卢大老,南丰有雷艾江之徒,乘时响应”,赣闽粤边义军蜂起,江南起事者多至四百余起。元廷极为惊慌,急令签江西行枢密院事月的迷失督率江西行省左丞管如德、福建行省拜降、江淮行省忙兀台联兵进剿。
彼时正值春令,春雨绵绵,钟明亮义军据险负固,月的迷失所率官军颇为狼狈,急切间也难以将其拿下。不久,月的迷失“获贼首邱应祥、董贤举送京师”。
大军压境,也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情报,掌握军事主动权,钟明亮于1289年5月率1.85万人降,福建、江西、广东三省所抽元军,各还本部。
6月,管如德上疏,奏请朝廷以“降贼”钟明亮为循州知州,宋士贤为梅州判官,邱应祥等18人为县尹、巡尉,元帝不肯答应,只令钟明亮与邱应祥赶赴京都。
闰十月,钟明亮看到时机有利,即重新举事,以万人之众攻梅州,分遣江罗等8000人攻漳州。“韶、雄诸贼20余处,皆举兵应之,声势张甚。”忽必烈严旨切责月的迷失、管如德督师镇压,月的迷失等惧怕义军,义军起,不敢前往;等义军一走便掠杀平民以冒功求赏。
在当时文人笔下的记述中,钟明亮在此乱世,“残忍嗜杀,异于人类”“幸明亮非有英略霸图,止于作贼,不过杀人民、驱牛畜、拥子女、坐金玉堆中。”不仅叛军,官事经过亦如是。几番兵燹,令所经行之地,受尽磨难:“城市幸完……比屋俱敝;村落殆有甚焉,粟空于廪,鱼竭于池。”(《汀寇钟明亮事略》)
至元二十七年二月,钟明亮再向元军诈降,元帝又诏其为首者前往京师,而给其余党粮。
3个月后,他又反了:至元二十七年五月,钟明亮在循州复叛。“钟明亮以循州叛,杀掠州县,千里丘墟。”民国田腾蛟的历史演义小说《元代野史》,有一段也讲到钟明亮率师“又拔长宁、龙川等县,惠州震恐,直窥潮阳。”但即便是野史,对钟明亮如何攻占龙川的事也不曾细说。
5月,江西行省管如德、江西行院月的迷失合兵,再讨反寇钟明亮。
帝命管如德统四省兵讨伐,麾下诸将欲直捣钟之大本营,管如德说:“唉,现在各地的民众疲于转输;军人病于暴露,给他们加重负担,而让自己得到功劳,我不想这样做。”于是,他派出使者,跟钟明亮部陈述利害祸福,钟明亮被管如德的诚信感动,即带10多人到赣州石城县请降。元帝要求将钟明亮绑到京师,但管如德不愿失信于钟,没将他送往帝阙。平章政事奥鲁赤深恨钟明亮跋扈不臣,想要杀掉他。管如德说:“皇元仁厚,未尝杀降。明亮叛人,何足惜,所重者,信不可失耳。”
如蛟龙入海的钟明亮复又率众进攻赣州。枢密院以如德等“违诏纵贼”罪名对其追责。
对一再不肯屈从元朝政权的钟明亮,元朝官员在上疏忽必烈时说:“况江岭阻隔,动辄数百里,贼去此盗彼,即欲加兵,则曰‘我已降于彼’。比缘知会,已杀掠而去,如向者钟贼是也。”时人在文章中评论钟明亮事云:“上烦庙堂应接,诸省奔赴,竭数载之力,仅得明亮至军前一面,而诈降无实。傲睨反复,气凌威铄,未尝获一交锋决胜。”
元军终究没能奈何钟明亮。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钟明亮病逝于军中。钟明亮已死,他的生前威望仍被利用,其部“众犹畏服,止奉一木主尔,藉其虚声余烈,尚能统御所部,不即溃”,他的部众捧着他的神主牌,仍然战斗不息。
元朝廷鉴于此前指挥分散,江西、福建诸地方军队互不配合之失,乃“专差重臣,会三道之兵,总统于上,方才剿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在元军的大举进攻下,持续数年之久的畲民钟明亮起义,最终遭镇压而失败。
钟明亮起义的意义
钟明亮部的起义,其意义在力图动摇元朝统治的同时,还促进了畲汉民族融合。王东认为,在循、梅一带活动时,“韶、雄诸贼20余处皆举兵应之,声势张甚”,由此可见,由钟明亮所发起的这场武装反元活动,事实上是一场生活在闽赣粤边及其周围地区的畲汉民众的联合行动。在这场持续了5年的联合行动中,畲汉民众相互支持彼此声援,同仇敌忾,从而将双方的血缘与文化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章
东莞何真平定李满林起事
元末,黄河泛滥,天下动荡,改朝换代的战火蔓延至河源,河源县率众起事者有李满林、曹文昌、黄彬等人。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河源县农民首领李满林等人,为反对元王朝残酷统治,揭竿起义,率义军攻占河源县城,烧毁县署,赶跑元官,惠州总管府派东莞人何真率义兵前来将其平定。
何真,字邦佐,东莞员冈人。少孤,事母至孝,为人英伟,美须髯,好书剑,音若洪钟。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官,弃官养母。曾有善于相面的算命先生说:“君材兼文武,霸王器也。惜生南方,微带火色,位不过封侯耳。”
至正初年,何真任官河源县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在元末农民起义大潮中,何真辞官归乡,聚集武装力量,先后击败陈伸玉、王诚、黄常、邵宗愚等割据势力,逐渐控制了广州、循州(今龙川、五华等地)、惠州等地区,被元朝授予广东都元帅,广东分省参知政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等职。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何真调兵攻打惠州,擒杀王仲刚,赶走黄常,因功被授予惠州府判,不久升任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此时,何真已控制了惠州、循州地区。在惠州期间,何真政令风行,宽厚怀柔,尤好儒术,读书缀文。他以城西私第为义祠,置义田,办义学。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何真攻打谢以文,杀之,遂有兴宁及循州地。谢以文是归善人,元末乘乱起兵,夺了循州,而惠州的兴宁亦属以文。谢以文性情贪虐,民不聊生,循州之长乐阻山带险,民众非常想脱离谢以文的控制。当时何真兵力甚强,诸雄都难与匹敌,何真遂擒杀以文,控制了其原先控制的地方。
元末,循州人经常进行反元斗争,加入过陈友谅余部。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军攻下江西后,朵里不花受诏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与平章政事阿儿浑沙等分道进攻陈军,泛海南下广东,进驻揭阳,招降当地反元义军金元祐,又招降了循、梅、惠三州的反元义军,任命降军首领为官,以便于使他们征收赋税以供士兵粮饷,并计划收粟4000石送往京师。自是,英、肇、钦、连诸郡皆归附,并准备由梅岭进军江西。但金元祐有异志,推托说为了地方的安定,要求当地驻军,将朵里不花挽留了下来。
不久,金元祐与其弟元泰、子金荣起事,事出仓猝,朵里不花与参政杨泰元等勒兵拒战,朵里不花受伤后被擒,拥至太平桥,尚骂不绝口,“遂为贼杀”。
龙川佗城嶅山有“倒插竹”,即与陈友谅入循所部有关。传说陈友谅自江西败退嶅山,认为天命亡他,箭疮爆裂而死,其部以银为棺以金为盖,悄声无息地安葬陈友谅,以为绝无外人知晓偷其财宝,却不想被一采药老人窥见,乘夜往寻,找着之后,折了根竹子,竹尾朝下插在地上做记号后匆忙下山,召集全家星夜往挖,天明方至,却见满山遍长倒插竹,再找不着那个记号。家人埋怨老人,老人又羞又愧,跳崖而死。
■本报记者 凌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