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群:解放战争时期率部转战河源的领导人
■1996年,郑群(中)参加黄村地区革命烈士陵园重建落成庆典时,与林若(右四)等合影。 凌丽 翻拍
■1949年,东四支司令员曾天节与政委郑群联名签署发布于蓝口的行军命令。 凌丽 翻拍
■本报记者 凌丽
人物简介
郑群(1921.8—2021.1),梅州五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至1946年先后担任中共五华横陂区委书记、良田工委书记、和平县委宣传部部长、紫金县委特派员、中共东江后东特委武装部部长、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长。1946年参加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五大队第五队教导员兼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九连工委委员、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副司令员、中共九连地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及第四支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顺德县长,中共南海县委第一书记,惠阳、韶关地委副书记,省林业厅厅长,中共惠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共广东省委五、六两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等职。
郑群与河源渊源极深,他一生的革命历程,与现今河源辖区息息相关。从早年的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东二支队、边纵四支队,转战九连山、河东河西、紫金、后东地区,走遍了河源全境,率部在连平、和平、河源一带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斗争,参与领导指挥九连地区武装力量攻打国民党军,取得“五战五捷”重大胜利。这些战斗的胜利,为后来河源地区的解放、建立华南大块解放区起到了关键作用。
郑群是解放战争时期河源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郑群戎马岁月忆述集》是河源解放战争时期重要亲历者的口述资料。80多年来,郑群与河源的缘分一直没有断过。他曾多次来到河源,与当年的老战友聚首共忆当年,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考察,为相关革命场馆题字,为老战友的回忆录、河源的革命老区所编辑出版的相关红色史料题写书名,为河源的红色历史留下了不少珍贵资料。
1 “紫金是我的第二故乡”
“紫金是我的第二故乡,很多往事历历在目。”郑群在他的回忆文章《紫邑赤帜永飘扬》一文中深情地说。“1940年夏我来到紫金,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紫金人民的革命斗争,我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由于身临其境,所以情况更加清楚。”
郑群第一次来到河源,是在1941年7月。时年20岁的郑群到紫金古竹蓼坑参加中共东江特委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干部培训班。8月,他被派往和平以大坝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化名郑汉君,担任中共和平县委宣传部长。1942年2月,郑群回到紫金,任中共紫金县委特派员。
“紫金虽是偏僻的山区县,但这里的人民很有革命觉悟和斗争精神,特别是紫金人民有着对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对党的指示坚决执行、对党的工作不折不扣完成的好思想、好传统……紫金始终是可靠的革命根据地,因为这里马克思主义传播早,地方党组织建立早,武装斗争开展早,人民群众觉悟高,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郑群归结紫金革命斗争主要特点时说。
“我于1942年1月担任中共紫金县委特派员,一直到1946年1月。”1942年5月,“粤北事件”发生后,紫金县党组织奉上级指示暂停组织活动,要求党员采取单线联系,寻找职业掩护,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东江后方特委于此时迁至古竹水东。梁威林与郑群在水东办了一个小型农场,一些党员隐蔽在农场里。郑群在惠州“大益行”挂上“福华公司”招牌开始做生意,通过惠州军政人物掌握情报并送至东江纵队,同时还负责接待各地前往东江纵队的同志。
1945年初,后东特委部署恢复党组织生活和组建抗日武装,郑群时任武装部长,与后东特委特派员梁威林同返古竹。组织部长钟俊贤、宣传部长黄中强亦到中坝,分别建立抗日武装“紫河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和“紫五人民抗日自卫大队”。6月,两队合并,成立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代号飞龙队,共100多人,总队长就是郑群,当时化名李振群(一说李振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后东特委命令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在紫、五、龙、河边区建立反内战的根据地。年底,东江纵队挺进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地区,指挥部由惠阳挺进紫金。
1946年4月,郑群按上级命令精简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留下了范佛榴等在古竹坚持隐蔽斗争。移交工作后,由黄村出发赴香港。6月,郑群随东纵北撤山东。
1947年初,广东武装斗争逐渐恢复和发展。6月底,经过各种学习和训练的广东干部开始分小批秘密回到广东。7月,郑群与黄中强、魏洪涛、温敬尧等仍回九连地区。
2 河源、连平指挥“五战五捷”
“九连区的游击战争是我省革命斗争历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我省解放战争期间最早恢复武装斗争的,战斗最频密,战线也最显赫的地区之一。”《郑群戎马岁月忆述集》主编之一唐瑜在序言中写道。郑群,便是这些游击战争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1946年东纵北撤山东以及后来3年解放战争年代,我在九连地委和东二支工作。”郑群回忆说。
“我和黄中强两人是1947年8月回到九连地区的,我俩回来后参加了九连工委(中国共产党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共5个委员。从这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九连工委都设在九连山,工委领导机关也设在九连山,也叫总部。”(郑群《后东地区武装斗争的回顾》)
此时郑群主要率部转战河东、河西地区。
1948年下半年,中共华南分局决定,各地方部队可以公开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开申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布有关方针政策。1948年8月1日,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次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在上莞正式成立,河东的“抗征队”、河西的“自卫队”等,都统一了番号。钟俊贤为司令,郑群为副司令,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吴毅为参谋长。与此同时,九连工委改为九连地委(中国共产党九连地方委员会),地委书记魏南金,常委钟俊贤、黄中强、郑群。
1949年初,九连地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的领导成员有所变动,魏南金调往边纵政治部工作,郑群接任司令员,钟俊贤接任地委书记兼支队政委,曾志云接任参谋长。
郑群与粤赣湘边区党委领导人严尚民,及支队领导钟俊贤、曾志云等一起,于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指挥粤赣边支队在九连地区一连打了5场漂亮的歼灭战,被称作“五战五捷”,从此扭转了整个九连地区的局势,加快了九连地区解放的步伐。
“部队的战略技术是在战斗中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在支队成立以前,部队虽然发展到好几千人,但长期分散作战,武器装备差。国民党军队来扫荡,有一两个营的兵力就可以到我们地区横冲直撞。”郑群说,“支队成立后,我们借鉴了山东解放区部队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经验。作战中,我们集中五六倍于敌人的兵力打歼灭战,有效地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狠狠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1948年10月下旬,支队得到情报,称某日有一支11艘(一说13艘)的物资船队由两艘货轮拖头从广州运抵惠州城,装载着大量物资用品,翌日会起航逆江而上开赴老隆,由东江护航大队梁桂平部(即国民党省税警团)率一个加强连共150多人护航。粤赣湘边区党委领导人严尚民和粤赣边支队领导人钟俊贤、郑群等,在东江西岸、东岸及下游作了部署。国民党军进入伏击区后,隐蔽在山上的指挥部一声枪响,集中了几个主力中队和多个地方中队共700多人从山上冲下,左冲右突,兵力数倍于敌,击溃了国民党军,大振九连士气。
第二战是大湖战斗,这是一次诱歼战,有完整计划,集中主力在东江打击国民党的护航队,“把梁桂平的护航大队彻底打垮了,缴获一大批物资和部分枪支,解决了部队很大困难。”此战是支队在九连地区化被动为主动,扭转战局的首次歼灭战。
“第三次是河源江边,战斗地点在曾田附近的东江边。这次我们又集中主力消灭了国民党保安五团的一个连。战斗前一天晚上,严尚民和我亲自观察地形,战斗中亲自指挥。”
第四战,是与保十三团的战斗,在当年12月中旬,现在通常称作骆湖大坪阻击战。得到保十三团将向骆湖进攻的情报后,粤赣边支队布置了10 个连队近千兵力参战,并具体划分主攻、 狙击、 迂回包抄等战斗行动。23日晚,保十三团组织3个正规连和部分联防队从曾田出发,半夜时分到达骆湖大坪(与曾田交界处),粤赣边支队主攻部队珠江队、云南队等部同时到达大坪村左侧一个山头,却发现保十三团已抢先登上制高点。支队临时决定大部主力大踏步后退十里,站稳有利地形,变被动为主动,殿后一个连且战且退,诱敌深入,随后展开正面反击,两翼迁回包抄敌后,数小时解决战斗,保十三团深入的一个连被歼,余均溃退。
“最后发展到1949年春节前的大人岭战斗,又叫洪军营战斗。这一仗规模大,跟曾天节的主力较量,他们一个营加一个连押送物资沿东江而上。该团团副刘勉亲自督阵。我们得到情报后,集中1000多人的兵力在大人岭附近伏击。部队领导严尚民、王彪和我都亲临督战。”此战较以往四战更加复杂而激烈,双方投入兵力更多,直至次日9时,粤赣边支队取得了最后胜利,军威大振。随后2月、3月间攻打和平,占领了大湖、热水等地二十余圩镇。
2001年,《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二集)准备出版,邀请郑群作序。郑群看着这些文章,感慨万千:“把我带回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犹如重临当年战斗过的河西地区的每一个战场,其人其事,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引起了我充满情感的深长回忆。”
这“五战五捷”中的除大湖战斗外,其余四战,都发生在河西地区。河西地区地处原河源县北部,是东江河源段以西的地区,东北毗邻龙川、和平,西北毗邻连平、新丰、龙门,占了整个原河源县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是通粤东、粤北的必经之地,又是战略要地九连山的延伸之地。“五战五捷”后,河西根据地固若金汤,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迎军支前运动,迎接大军南下,“为粤东乃至全省的彻底解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 九连地区首次攻打城市的老隆战役
1949年5月,东二支队与保十三团在东源县蓝口镇咸水塘村的谈判,是老隆战役和老隆解放的一个关键节点。因此,2009年,当年谈判主角之一的郑群,应邀为咸水塘新屋仔写下“谈判旧址”四个大字时,激动得双手禁不住地颤抖。东二支与保十三团原是劲敌、死敌,经过三次谈判,双方化敌为友,保十三团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师级支队),政委郑群、司令员曾天节,参与了解放老隆的战斗。
作为老隆战役的前线指挥官,郑群掂量着敌我双方兵力,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当时,保四师副师长彭健龙有600人左右驻于老隆寨顶,与他互为犄角的是副师长兼保五团团长列应佳率两个营1000多兵力驻于和平林寨、彭寨等地,龙川县还有600多兵力分驻龙母、鹤市,国民党正规军的一九六师葛先才也到了河源。另外,还有保五团一个营和五华县保安营约700兵力驻五华城。
多年后,郑群在回忆这一时期时说:“我们不但是首次攻打城市,而且要面对四面八方的万余敌军,在战争的激烈程度和军事规模上,对我们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敌人兵力部署情况,指挥部确定采取以围点打援、各个击破的战术,于1949年5月14日解放了老隆及佗城,但老隆战役并未就此结束,而是持续了一个多月。粤赣湘边纵队派出精兵强将,将老隆外围来援或固守之敌各个击破,巩固了老隆、佗城解放的战果。老隆战役,揭开了华南地区大规模解放的序幕。
4 炽热的河源记忆
“这一生中我经历了无数的事,结识了无数的人,有些事、有些人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远去了、淡忘了,任人如何提示也记忆不起;而有些事、有些人却渐渐地在内心深处沉淀下来,挥之不去,是刻骨铭心的。这些人和事,就是我在九连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人生经历,是我与革命同志、革命群众在从事共同的革命事业中,以理想互勉、生死与共的共同经历,它强烈、炽热,已经成为萦绕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些人和事,一次次地席卷我的脑海,几十年的情愫已难以释怀。”(郑群《难忘的九连往事》)
郑群一直都十分关注河源,关注河源老区的发展,关注曾经一同战斗过的同袍,关注河源有关部门编辑发行的红色革命资料。
2009年9月19日,河源城解放60周年纪念日当天,300多位60年前曾参与了河源解放各项事业的东纵、边纵老战士们齐聚一堂,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并庆祝东纵、边纵河源市区老战士联谊会成立20周年。当年一同战斗过的战友,在耄耋之年的会面,又是这样的大会之上,老战士们格外激动。300多名头发花白的老战士(其中有一部分是女性),胸前戴着各个时期的金红二色勋章,等候郑群的到来。郑群当年的老战友袁创、麦启华、李明宗、曾锦标等,也受邀来到河源参加庆祝大会。
笔者当时亦在现场,对这个场面印象颇为深刻。当时,老战士们听到门外一阵响动,往门口一看,啊,老领导郑群来了!大家齐刷刷地站起迎接老首长的到来。郑群一路走向主席台,一路与当年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们握手,有的老战士眼中已噙了泪花。这是一种共同经历过生死的军人感情。
这些老战士都是东纵、边纵河源市区老战士联谊会的会员,该会成立于1989年9月19日,成立以来,联谊会开展了联谊和各种健身体育活动,弘扬革命传统,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关心支持并参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关心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做了许多有益工作。联谊会第一批会员有400多人,最多人时达600多人。至2023年,联谊会仍健在的会员,都是90多近百岁高龄的老人了。
2021年1月5日13时35分,郑群在广州逝世,享年100岁。斯人远去,而风范长存,河源人民不会忘记。
(本文口述资料、图片主要源于《郑群戎马岁月忆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