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擂响高质量发展出征鼓
以实绩论成败 以结果论英雄



核心提示
立下军令状、擂响出征鼓。2月3日,东源召开全县高质量发展暨2023年“三个年”行动誓师大会,50家民营企业、8家县属国企参加大会,击鼓扬鞭、誓师立令,极大鼓舞了广大企业参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吹响了东源全力拼经济、抓发展的冲锋号。
会议要求,全县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及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把握好七个关键重点,大力开展“三个年”行动,齐心协力掀起高质量发展热潮,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东源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东源不断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目标篇】
开展“三个年”行动 推进七项重点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东源经过深入调研、科学研判,立足县情基础,决定今年谋划推进七项重点工作(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铁经济破题、重大项目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发力、商贸文旅融合提升、绿美东源焕发新颜和国企改革提速),并以开展“三个年”行动(园区建设提速年、茶产业提质增效年、基层治理提升年)为抓手,“拼”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确保今年经济预期目标实现6.5%以上的增长目标。
兵贵迅速,实干为要。2月4日,东源举行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和“三个年”行动工作专班揭牌仪式,按照职责分工,由不同县领导分别牵头负责统筹4个工作专班,以专班式推进、项目化管理、清单化落实的模式,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以上率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县域高质量发展和“三个年”行动各项工作部署高效落实、高效执行、见到实效。
【措施篇】
统筹把握好七个关键重点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东源要求,全县上下要以“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视野能力,统筹把握好七个关键重点,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东源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
关键词:紧抓工业“火车头”
东源把拼工业作为拼经济的首要任务:一是拼产业。坚持制造业当家,以先进材料为支柱产业,持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持工业龙头企业稳产增产,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投产,鼓励企业技术更新、提档升级,积极开辟新型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以上。二是拼平台。抢抓市将县工业园纳入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组成部分的政策机遇,扎实开展“园区建设提速年”行动,做好“闲置低效用地盘活”与“园区扩容增效”两篇文章。三是拼亩均。把优质企业引进来,在要素资源配置上给予最优待遇,倒逼亩均效益不高的企业转型升级,打造集约化、亩产高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四是拼潜力。引导农业发展往工业上靠,鼓励支持更多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一产往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
关键词:牵住项目“牛鼻子”
东源将持续加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方面强化招商选资,在“增量”上做大做优,大力招引符合东源发展方向的、位于县主导产业链上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确保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20个。另一方面强化项目建设,在“存量”上加速加力,扭住项目不放松,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破解瓶颈难题,全力推进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工业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县今年有省市重点项目29个、投资额39.4亿元;有拟开工、建设和竣工工业项目48个、投资额112亿,“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一批重大项目投资额近200亿元),让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达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关键词:提升环境“软实力”
东源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统筹打好助企纾困赋能组合拳,实行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坚持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实打实帮助解决困难,让政商关系“清”上加“亲”。坚持以“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为导向,服务好保障好企业,让各类企业在东源深深扎根、枝繁叶茂、蓬勃发展,让扎根东源的企业充分分享东源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关键词:激活城乡“新动能”
东源将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激发县、镇、村三级发展活力。要求各乡镇聚焦“镇域振兴”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在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动员广大企业参与到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上来,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为推动东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献计出力。
关键词:稳住“三农”“压舱石”
东源将坚决守牢“两条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抓好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筹备工作;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做大做强丝苗米、板栗、生猪等六大特色产业;发挥产业联农带农作用,推动“以工代赈”助力农民就近增收致富,持续做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在新的一年实现新的增长。今年,东源将以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为抓手,下大力气发展茶产业,用1年的艰苦努力让东源茶产业打好基础、提质增效,再用3—5年的努力让茶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东源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扣住民生“落脚点”
东源将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深入推进绿美东源生态建设,持续落实好“面对面”工作机制,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重点推进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用民生底色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关键词:守住安全“生命线”
东源将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安全发展更是硬道理”的意识,在“拼经济、抓发展”工作中,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以安全为前提,坚守安全“生命线”,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全县“拼经济”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保障篇】
坚持“四拼”论英雄
高质量发展绝非风平浪静下的马到成功,也不可能是鲜花掌声中的乐享其成。东源要求,全县上下坚持“四拼”,“拼”字当头、干字当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苦干实干,以实绩论成败、以结果论英雄,营造高质量发展“人人有份、人人有责、人人有贡献”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拼”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气概。
——拼党建。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好“基层治理提升年”行动,凝聚起东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拼作风。从县四套领导班子做起,坚持一线工作法,带头干、带头拼,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特别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对重点任务要直插一线、直指要害,做“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领头羊,在斗争中不断提高抓经济的能力本领,做到削“文山”、填“会海”,简化调研接待工作,持续为基层减负,真正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抓落实。
——拼效率。要求全县上下精准研判形势,确保每一项“对策”都能“对路”,每一次“出手”都能“出彩”;精准把握政策,用足政策红利,使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东源发展的“高质量”;精准做出决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作决策;精准执行落实,切实抓好执行的关口,确保工作精准落实到位。
——拼奖惩。东源将创新考核机制,加大对部门在发展上所作贡献的考核力度,在年度考核中用数据说话、以结果论英雄;注重考核运用,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有功论功、有过追过,对“躺平式”干部绝不手软,确保奖章挂在具体人“胸前”,板子打在具体人“身上”。
【企业声音】
争当高质量发展的
“顶梁柱”“排头兵”
高质量发展,企业是参与者、建设者,更是受益者。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认为,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东源企业能不能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没有争第一、创唯一的争先意识,关键在于县委、县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担当与作为。东源县县长刘大荣希望广大企业抢抓高质量发展的“东风”,瞄准五大产业“版图”,突出产业关联,强化技术支撑,创新管理模式,争当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在推动东源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拓展发展空间、赢得美好未来。4名企业家代表在誓师大会上表态,决心为东源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企业经营者代表】袁建康(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将继续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担负起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大力推进生猪产业园建设、生猪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打造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积极参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化联农带农赋能乡村振兴,全力确保东瑞肉类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基地项目3月试投产、东瑞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二期9月试投产,力争东源区域全年实现产值达20亿元、增长70%的目标。
【制造业企业经营者代表】刘俊[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将坚持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力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向内控求质量提升”的能力,不断改变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层级、方式、效率,持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产品技术呈稳步上升式输出,立足国内市场,重点开拓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努力向成为“世界领先的激光智造企业”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建筑业企业经营者代表】王江(广东万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全面激发“争创一流、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乘势而上,凝心聚力,善谋实干,与行业一流企业对标,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创新项目管理思维,完善管理制度,夯实人才梯队,深入推进“质量、安全、进度”三大重点管控,全力确保各个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全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促进企业优质发展,为东源高质量发展作出万基人的贡献。
【乡村建设企业经营者代表】曾远(广东安捷乡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将借此次大会的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持“建设幸福乡村,打造美好生活”的初心,坚持服务创新、平台创新、理念创新,坚持以顺天幸福乡村研学院为抓手,重点开发“培训宣导、乡村治理、农民工匠、乡村服务、策划宣传”五大板块服务内容,构建镇、村、企三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乡村振兴高端智库,以满足不同乡村发展的内核需求,为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肖嘉明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