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在演变中传承年文化

——河源人的年俗

2023-01-29 10:20:25 来源:河源日报

c469f956afcc4fd130ebf8ac9ce2e99d_0129008_001_01_s.jpg

■1月14日,市民在花市选购鲜花,为新春佳节增添年味。 孙红 摄

e7a98957ef2eb67cfccdb939ca2c8003_0129008_001_02_s.jpg

■大年初三,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汶水塘埔鱼节上的舞狮,吸引了众多游客与村民观赏。黄赞福 摄

河源传统习俗从腊月廿四至次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视为过年。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一些年俗消失,一些年俗兴起,从大家族到小家庭,都有着各自的过年规则,有恪守传统的,有率性而过的,各有各的精彩。在时代大潮中悄悄演变中的年俗,团圆之望、祈福之愿始终如一。

■本报记者 凌丽

腊月廿四“入年卦”

腊月廿四,南方人称为小年,又说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日子。

祀社,也称祭社,或“醉司命”,它跟古代“五祀”有关,相传汉、唐时期就有腊月祭灶求福的习俗。祭灶时间,明朝以前一般在腊月廿四,清朝以后北方地区多在腊月廿三【《中国民俗史(明清卷)》】。南方祭灶一般在腊月廿四,是沿袭了明朝的做法。

据传说,灶神会在这一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所在家庭一年来的情况。因此,祭灶日当天,人们对灶神十分恭敬。有的地方怕自家灶神上天胡言乱语,就以糖为饼,黏住灶神的牙,让他说话不清楚,述职时天帝就不耐烦听他讲了。

河源人在农历腊月廿四时“入年卦”,当晚,家家户户设贡品“敬灶神”,各县区用的贡品大抵相似,也有少许不同,如和平县会用上当地有名的肉丸。源城区东埔学前坝用鸡、猪肉、鱿鱼等向天拜祭,放鞭炮迎接,然后搬回厨房再拜。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住在商品房中,不需要使用柴火大灶,灶君信仰已日渐式微。

“年三晚四”忙起来

老家在源城区上城街道的阿珍,小时候常听父母在临近过年时带着紧张感说:“年三晚四,这件事得赶紧做。”

这个词的使用区域,不仅限于客家地区。“大美长汀”微信公众号文章《你绝对不知道的“年三夜四”》中写到,“年三夜四”其实有两大使用区,词义一致:一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地区,即福建西部的旧汀州府属各县,广东梅州市及毗邻该市的河源、惠州、汕尾等市的客语地区,以及毗邻闽西、梅州的赣南部分地区。迁自粤闽的广西、台湾等地的客家人也使用此语。

二是江苏南部的常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及毗邻的上海崇明区。

“年三晚四”,有一些地方多称“年三夜四”。《五华客家话研究》解释:“迫近年关,时间紧迫。”《惠州方言》解释:“临近春节那几天。”

《上海话熟语》(叶世荪,2003年)解释,“年三夜四”指新年前后,并举民国经典小说《亭子间嫂嫂》句子为例:“这年三夜四,店家都要紧做生意,结账忙的时候……”

在“年三晚四”之时,通常都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大扫除、办年货、购年花,制作各种过年糕点。

源城话又有“年三晚四,贼佬偷棉被”的俗语,提醒人们要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别出什么不愉快的意外,阖家团圆快快乐乐过大年。这句俗语,可追溯到明末《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卷一《宝方语录》,其“除夕上堂”篇记载:某年除夕慧经禅师(江西抚州人)在宝方禅寺对弟子们说:“时当年三夜四,各自谨守堤防。若被小人算计,一定会搅乱法场。前门后户当仔细,大家严密保安康。”

在这段时间,过了腊月廿四,人们杀猪杀鸡,炸猪肉、蒸圆蹄,香气溢满街巷,引得神仙都要跌下祥云来。在源城区,腊月廿九左右开始炸猪肉,一块块切得厚厚的金黄色的五花肉在沸腾的油锅里颤动着,香味沁人。猪肉炸好放凉后装进冰箱,要吃的时候再取出来。当晚炸好的猪肉,可用冬菇(或香菇)、发菜、蚝豉等配料一起焖,好吃得让贪吃的孩子连吃三碗饭也不愿停嘴。现在物流发达,留在河源过年的外省人,经常收到老家亲人寄来的腊鸡、腊鸭、腊鱼,甚至腊排骨、腊猪蹄,年夜饭时或炖或蒸,颇慰思乡之苦。

年前必逛花市

源城区的花市,一直开到除夕下午。旧日花市常年设在老城中山公园。一般过年前半个月左右,在该公园中央舞台一侧,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商、瓷商、鱼商,一个个铺子挨在一起,以竹子为框架,用防水帆布隔着,满满地摆着大盆小盆的年橘、各色菊花、茶花、大丽花、水仙、蝴蝶兰、墨兰、“满玉满堂”“满堂红”、红掌、发财树、桃、梅等寓意好、颜色艳、气味香的花与小树。还有卖金鱼的、卖景德镇陶器的,眼花缭乱、锦绣纷呈,逛花市的人们怀抱鲜花,提着小鱼缸,满脸都是喜气。

后来,因此处未设停车场,人流常溢到马路上,往来车辆拥堵不堪,便将花市移往开阔处,但并未设置一个固定地点。2017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廿一),市区迎春花市移至坚基购物广场举办,摊位有200多个,花商多来自省内各市,部分来自福建;鲜花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2018年、2019年也在市区坚基购物广场举办。2019年,江东新区举办首届迎春花市。2020年,源城区举办第一届大型综合花市、年货一条街活动,设在客家文化公园西面新一路路段,总长约1公里,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距活动现场200米处设有可容纳700—9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2021年,市区迎春花市设在市区凯旋城旁占地超过10万平方米的闲置用地上。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市区迎春花市停办。2023年,迎春花市回归,地址还设在坚基购物中心。

隆重的“年晚”

“年晚”就是除夕。河源地区过“年晚”甚是隆重,有各种各样的仪式。

穿新衣新鞋。除夕下午2时左右,小孩子欢天喜地洗完澡,换上新衣裳、新鞋袜,和小伙伴一起开开心心地玩。但时至今日,新衣、新鞋已不再是孩童的期盼。讲究的人家过年仍穿新衣、新鞋,而有的人家不再在过年穿新衣裳,因为平时买了新衣、新鞋便即穿上,不必再等到过年。

贴门神、贴春联。在河源,小家庭的大门可以随意贴上写着各种吉祥话的春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而在一些聚族而居的家族的祠堂大门前,则新换上年年不易的门联,对联上通常会嵌入该姓郡望,人们多会知道这户人家是哪姓家族:如市区上城环城东邱屋大门贴的是“源由渭水,学本琼山”,由其大屋分衍出去的邱氏民宅,如上城北直街邱屋祠堂里也是贴着这副对联。在黄姓祖屋大门前写的是“阳春气象,江夏家声”,上城邝屋写的是“宣城世泽,侯府家声”,下城邝屋写的是“宣城侯府,科第家声”、叶屋写的是“南阳世泽,制使家声”“楚国人望,叶县军容”等,都在大红纸上用金粉或墨汁,写成斗大的楷体字。

除了门神和春联,人们还会在一些门楣上贴“利红”,多用红、黄、金等色纸,小的两寸宽、六寸长,大的三寸宽,八寸长,中间凿有小花纹,少的贴3张,多的贴5张或7张,都是奇数。门楣上贴“利红”,表达了人们祈福祛祸的心愿。

如果有不贴门神的,也可以写“神荼、郁垒”,以红纸书写。在河源的古宅里,一些贴不了对联的地方,会贴一些或横或竖的小红纸,写着“天官赐福”“福星拱照”等,窗户上面贴“紫气东来”,厨房则贴上“美味清香”等。有猪圈的,当然也要贴上“六畜兴旺”。

吃年夜饭。在河源民间,很少把农历十二月叫成腊月的。在十二月三十晚(月小则为廿九)下午四五点,用三牲奉了神,就可以开餐了。一家老小围坐桌前,菜肴极其丰盛,通常有炒肉、发财圆蹄、蒸炸肉、白切鸡、青菜,有时还有马鲛咸鱼。芹菜、蒜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过日子勤俭会算。

“奉神”的场地,小家庭多在自己家里,大家族则在祠堂里。奉了神后,还要到“灶前”(厨房)摆上三牲贡品,迎接灶神爷回家。

客家人过年时的餐桌,是最讲礼仪的。开餐之前,谨守古礼的河源人,还要给近几年新去世的亲人放上一碗白饭,空上一个位子。

一家之主和主妇要将最好的菜夹给老人和小孩吃,软软的鸡肝和肉质较软的鸡肉,多孝敬给老人吃,小孩吃鸡腿就可以了。

团圆饭的菜,数量为双数,这才吉利。每样菜不能当餐吃完,要留一些,寓意“年年有余”。也有不少河源人家,年夜饭订在酒店吃,菜式丰富,寓意吉祥,同时也让忙了一年的家庭主妇省去不少家务。

连平人在年三十时,除家家备办三牲拜神外,还要到县城附近的关帝庙、城隍庙、牟爷祠,以及自家祠堂去“甩酒”。从除夕夜起,全屋点上灯,连点三夜。

发利市,放烟花。吃完团圆饭,父母对孩子会说一些期许并祝愿的话,勉励孩子“过年又大一岁,要好好听话,认真读书”,给小孩发“压岁钱”。除夕夜,父母给的装在利市袋的钱叫“压岁钱”,又称“压祟钱”等,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在年三十晚就把利市给孩子压在枕头下面。也有的人家在年初一上午给利市的。

这时候,穿着新衣新鞋的小孩们就可以放心地呼朋唤友尽兴玩,放小鞭炮、小烟花、砂炮等,大人就在家里吃些坚果、水果、糖果、瓜子之类的小零食,聊天或看电视。20世纪90年代,河源人大多在看香港电视综艺节目,里面有许多河源人喜爱的明星。孩子们玩疯了回家,如果精力好,可以和大人一起守岁。

到了零时,在一些非禁燃区,人们欢乐地放烟花爆竹,祈福驱疫。每家的一家之主——通常是家里的顶梁柱、当了父亲的中年男子,都会点燃一串长长的鞭炮。隔着东江或新丰江,都能听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除夕夜,远远的鞭炮声密集地响了半个小时后才慢慢地歇了下去,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但仍有人乐此不疲地燃放烟花爆竹。

开年走走逛逛

年初一,河源人祭拜祖先,上完香火,家中众人依次拜庆,连小孩子也在父母的催促之下,双手合十,对着神像作三个揖,这就是“唱喏”之礼。

年初一天一亮,各姓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祭毕,请有名望的族长讲本族姓代渊源、世系及祖训。新年第一顿正餐,有南丝腐竹、金针等,是吃素食的。一家人吃饭前,必须先给祖先和神灵奉上新年第一餐,也同样得吃素,只用糖果、年糕和南丝、腐竹(又叫水竹)之类,不要再给三牲。再给祖先烧上元宝香烛,就可以回家吃饭。

年初一至年初三,大人小孩都穿着新且整洁的服装,走亲访友,“酒食征逐”,不事生业,店铺俱不开门营业。笔者小时候,父亲每到年初一,必定换上他的西装三件套,西服上衣、马甲和西裤,穿上皮鞋,带上利市,走亲访友。在亲戚发红包只有二元、五元的年代,他的朋友出手豪爽,一给就是一张十元,每每从利市袋里抽出那张十元人民币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哪里知道父亲也在给他朋友的孩子利市。除了亲朋好友,河源人也经常会给邻里小孩发红包,50元、20元、10元的面额都有。

近年的春节假期,除了走亲访友,亦有相当多的市民出门旅游“合家欢”。今年年初一,我市各大景区景点游客暴涨。

年初二返娘家,市区往各县区的车流出现小高峰,以短途探亲、省内游玩居多。年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做客,妇人不回娘家,忌讳吃人家的酒食。乡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扫地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财、喜扫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把纸屑、垃圾清扫,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烧掉,并烧香纸,念送穷歌,叫作送穷鬼。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做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如东源漳溪汶水塘捕鱼节,吸引了各县区及省内各地大量游客。

过年期间我市的各种文化、旅游活动,也成为河源人家的新年俗。各大影院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等电影,上座率甚高,年初三、初四时,笔者在淘票票等APP上发现河源各电影院的上座率甚高,有的影片甚至连第一排座位都被上了锁。

年初五,人们在微信群聊和朋友圈上纷纷发出接财神的祝福,这天起,返乡或出游的人们纷纷踏上返回河源的路程。对上班族来说,年假7天过完,春节也就算过去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