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东江红色货币史略

解放前河源人用过的红色货币

2022-10-16 10:10:13 来源:河源日报



■面值二元的河源县信用流通券




■面值五毫的河源县信用流通券




■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

核心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根据地、解放区发行多种货币。这些红色货币,是革命力量与敌人在政治、经济、金融方面展开斗争的产物,也是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


  河源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发行和使用连和县信用流通券、河源县信用流通券、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信用欠票等红色货币。


  1 / 配合胜利形势,解放区发行红色货币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野战军跨区作战频繁,各区物资交流、贸易往来增多,统一财经政策及货币,成为当务之急。1947年4月,华北解放区统一的财政经济领导机关——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统一指导各解放区经济建设,组织各路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并逐步统一解放区货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告成立,总行设在石家庄,由南汉宸出任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48年12月7日,人民币面世刚满一周,《人民日报》即发表社论:“我们解放区的货币正配合着战争的胜利,迅速扩张它的流通范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南的粤赣湘、闽粤赣两个解放区迅速扩大并逐渐连成一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行了各种红色货币。其中,在今河源地区发行、使用过的有:连和县信用流通券、河源县信用流通券、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信用欠票等。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书记方方认为要迎接全国解放,对经济工作就必须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他说:“打败国民党,赶走帝国主义,固然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如果我们能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一种新的货币,代替它,打败它,在经济上推翻国民党的统治,那作用将是巨大的,这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2 / 国民党货币形同废纸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军费支出激增,致使国民党当局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大量印刷法币(沿称国币),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大量城市中产阶级破产,大失民心。


  国民党地方政府也不堪其忧,设法自救。1948年7月,河源城金融波动,面值一万、二万、四万的法币均被拒用。河源县政府召集各机关开会,决定由县商会登记小钞换发一百万元、五十万元临时流动票(《大公报》,1948年8月11日)。


  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每元兑换国币300万元,限期3个月内收回国币。1949年5月,金圆券面额每票达55万元,市场上不能流通,日常买卖要么以物易物,要么直接用稻谷购物,要么使用港币。


  那时候人们手头的各种国民政府发行的钞票,形同废纸。据1949年5月初《香港工商日报》报道,东江上游河源、老隆、龙川各地商业,均以港币为主要通货。河源全县以稻谷为通货,凡购买任何物品,均需挑谷交易。河源的商铺,甚至还有自行印发“谷米券”行使市面,城中因此经常发生经济纠纷案件。外来旅客虽有金圆券或港币,亦时有断炊之忧。非但平民没有办法,城中机关单位也常常陷入困顿,如河源邮政局,之前的营业收入均为金圆券,无法购买任何物品,员工时有断炊之虞,而邮运交通又必须维持,为符合实际环境及维持邮运起见,该局向省管理局申请,由当月5日起,邮资按当地通货折合收受。


  1949年5月,《香港工商日报》记者彭思衍实地探访东江流域,发出“行何难”的悲叹:“金圆券在民间失了信用以后,东江各县的交易纯以谷类为本位。”彭思衍感觉像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初到河源,住旅店一晚,付谷1600斤;吃一碗粥,付谷2斤;雇挑夫,喝茶水,一切都以谷米为交易媒介。“行商固甚困难,旅客亦不胜其烦。虽间有港币、银元、铜币行使,但一切都是按当时谷价折算的。至于金圆券,是完全不通用,同时亦很难找得到。”但到邮局寄一封信时,邮局迫于政令,却仍只收金圆券,他徒步两小时找了数十间店铺,都没找着金圆券。


  3 / 河源最早的红色货币


  河源县信用流通券,在1948年11月启用,约一月即停止使用。


  1948年底,为解决部队给养困难和恢复发展九连山区经济,中共九连地委和粤赣湘边支队司令部决定发行信用流通券。


  在河源县的河西区,先刻制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一个版面,两种颜色)、五元、十元、二十元共七种面额的“河源县信用流通券”。这是河源地区最早的红色货币。不久,国民党又发出多种大面额金圆券。在此情况下,九连地委和粤赣湘边支队司令部也曾印发过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及一万元的流通券,由于金圆券急剧贬值,变成废纸,九连地委只得停止印发二百元面额以上的流通券,印发的时间仅为一个月左右。


  二十元以下的河源县信用流通券都刻有“凭券即付金元券X元”。二十元以上以及其他流通券则未刻有,这是由于刻制时,金元券已急剧贬值。信用流通券发行初期,正值金圆券发行不久,仍有一定币值,市场上虽以实物交易为主,但仍有以金圆券计价的,为了便于计算,因而采取与金圆券等值流通的做法;后因金圆券恶性贬值,二十元以上流通券就不再与金圆券比值。


  因其发行时间短、印制数量少,这种钞票如今很有收藏价值。


  4 / 粤赣湘边支队曾发行3种货币


  1949年1月1日,连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但当时的县城和较大的市镇仍被国民党军占据,不时窜扰,交通联络常受影响。为巩固政权和支持当地部队发展壮大,决定让粤赣湘边支队司令部军需室印制“连和县信用流通券”(三、四月份以后连和县人民政府自己印制)。面额为一元(一个版面,两种颜色)、二元、三元共三种;版面上盖上当时连和县县长骆维强同志的印章,在连和县流通行使,其币值与“河源县信用流通券”相同。


  与此同时,东江第二支队二团在新丰县半江镇(今属河源)印发一元等面额的“信用欠票”。


  1948年12月,团政委卓扬、政治处主任李峰、团长龙景山、组织股长骆灿等在新丰县半江(今属河源)召开会议,决定以新、连、河边区财委主席赵准生(时任半江区区长)、干事黄观金(税站总站长兼二团军需主任)署名印制“信用欠票”,总数为一万元(实际发出四千多元),票面分为四种:一元、五毫、二毫、一毫。


  会议决定分工:骆灿负责布置粤赣报(二分版)社梁木,黎明(张岳强)、陈其亭等同志负责设计印刷,黄观金负责购买印制所需的一切材料,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于1949年2月于半江、桐坑、廖屋印制成四种面额的“信用欠票”。


  报社把印成的“欠票”全部送交团部副官龙汉东、赵建收藏保管、发行。各连队、民运队、交通站及后勤人员等同志出差时,连队以事务长或者连长、连指,民运队队长与武工队长分别向副官领用。


  “欠票”发行范围是在新、连、河边等游击区圩镇农村流通使用。接近游击区的蒋管区群众,也多不用国民党金圆券。这些欠票可作为缴纳税款,也可到半江合作站购买日用副食品等。


  这些欠票在1950年春节后回收兑换,约回收70%。


  包括紫金县在内的东江解放区(陆丰、海丰、惠阳、紫金、东莞、宝安等六县),于1949年3月起,使用过粤赣湘边支队筹建的新陆银行发行的新陆券,凡驻在六团控制地区和过境兄弟部队费用均由陆丰县新陆银行供给。“新陆券”的发行,满足了拨付部队经费和政府开支、开展对外贸易、组织军需民用物资供应部队和市场需要,通过收兑港币,扩大流通市场范围,币值稳定;但由于印制条件的限制,新陆券发行数量不多。


  5 / 广受欢迎的人民流通券


  1949年5月,老隆解放。8月,粉碎胡琏兵团的窜扰后,全区各县城和主要市镇相继解放,而且和闽粤赣边区打成一片,各种物资交流和市场交易日趋扩大和发展。县区之间多以谷米作为贸易媒介和流通手段,既影响物资交流,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不便。


  为了适应市场急需、顺应人民的要求及有利于部队补充给养,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决定发行“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面额分为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二角共五种,交由供给处和军需室刻制。


  刻印时,不再刻“基金保管委员会”印章,而是刻“财经委主任黄松坚”的名字和他的印章,并采用道林纸印制,用号码机编号。


  这种新印发的“人民流通券”,与此前发行的“河源县信用流通券”“连和县信用流通券”,在市场上同值流通行使;但对二百元以上大面额的“河源县信用流通券”,则按发行时一万元值谷一升,依照当时市场一升谷价格折算收回。


  1949年8月,“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印制好后,边纵司令部和政治部于8月14日联合发出布告,通知自8月16日起正式发行“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在本区流通,作为市场买卖,缴纳税款和一切公私收支之用,十足行使,并要求各级党政军民等,对人民流通券给予切实保护,通用无阻,如有拒用、歧视或乘机抬高物价,投机取巧,扰乱金融市场者,一经查获,定予严惩不贷。


  至于人民流通券的比值,参照发行时,林寨、彭寨、东水等地市场100斤(司马斤)稻谷值流通券25元的价格,作为比值行使。发行的数量,根据南方人民银行东江分行同年10月31日报表记载,共发行29.56032万元。


  流通券深受欢迎。据南方人民银行东江分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惠阳中心支行1949年10月、1950年6月报表记载,两者合计,九连地区发行的流通券,最少也有60多万元。


  6 / 红色钞票是这样做出来的


  1948年年底印制的河源县信用流通券等流通券,其印制发行任务由粤赣湘边支队司令部军需室负责。


  时任军需室副主任的陈忠回忆,由于九连山区没有印刷厂,也无印钞机,九连地委和粤赣湘边支队司令部决定用油印机套色印制流通券,请粤赣报社油印室的庄云光负责刻画、印制等工作,流通券上的文字,则请欧阳广田刻写。


  庄云光凭着过硬的书画功底,只用一支钢笔、一块钢板,便画出了不同图案、面值的钞票(正式称为信用流通券),再配上不同的颜色印出来,大家都拍手叫好。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需求量日增,参与刻制流通券的人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在老隆解放后,参与印制的同志达20多人(《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金融史料选编》)。


  印制流通券需要用到道林纸,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很难买到,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到蒋管区去购买,但不能大量购买,也不能常在一个地点购买,否则容易引起注意。因此,纸张只能断断续续买来,道林纸买不到,用白报纸顶替,造成流通券的纸质不一。


  油印用的油卷用完了买不到,便自己制作,墨是用群众厨房里烟囱中积留下来的烟灰,把它刮下来,加上花生油,搅拌制成。油印用的图钉(用于固定蜡纸,油印时使其不移动)没有了,也就地取材解决,将硬木锯成小块,再把“打地主”时缴获的留声机唱针打进硬木中去,代替图钉使用。


  为支持华南的解放战争,迎接大军南下,促进华南解放区经济发展,中共华南分局于1949年4月决定筹建南方人民银行。9月12日,南方人民银行东江分行在老隆正式建立,南方券同时发行。


  文/图  本报记者 凌丽


  本文参考资料:


  《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金融史料选编》《广东文史资料第70辑》等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