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市委政法委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答好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综述题”

2022-10-15 10:05:00 来源:河源日报

4d392100cbdc9aab0cfc69a438e424f3_1015005_001_01_s.jpg

■我市“红色物业”结合地区特点,通过建设党群微家服务阵地、建立邻里党支部等举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核心提示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市域社会治理,是关乎城市经济发展、公共事业发展、基本民生、社会矛盾化解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追求——幸福和平安,是群众永恒不变的内心期盼与现实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政法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党建为引领,持续在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社会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组稿:本报记者 梁驱远

通讯员 陈鹏

打造“红色引擎”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重视党建工作,积极加强党建工作是党和国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起点,提出的要求和目标。历年来,市委政法委牢牢把握政法姓党这一根本属性,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机关党的建设全过程,坚定不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政法队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一直以来,市委政法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政法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政法委员全体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形式,持续强化政治理论武装,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严格执行向党委报告重大事项制度、政法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机制,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基层工作实不实、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区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把党的领导植根基层、植根人民群众,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在抓好理论学习、组织建设的同时,市委政法委坚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实施“红色引擎工程”,聚力打造“红色物业”“红色订单”“红色网格”项目,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集中彰显“红”的特色、体现“治”的成效,切实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红色物业”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我市“红色物业”结合地区特点,通过建设党群微家服务阵地、建立邻里党支部,成立邻里议事会、组建邻里志愿服务队,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在有物业管理公司的源城区上角社区万绿·纯水岸小区,探索构建“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治理服务体系;在无物业管理公司的城西社区安逸苑小区和开放式小区上角尾小区,探索形成“小区党支部+楼栋‘邻里长’”制度,推动小区邻里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挂钩源城区直单位等多方共治。通过建立“红色物业·党群微家”,我市成功营造了“亲帮亲、邻帮邻、和和睦睦一家人”的温馨氛围,经初步统计,该制度共解决小区难题4320件次。

——“红色订单”实现“线上+线下”双轨代办。我市推出“红色订单”党员服务平台,依托线上“红色订单”+线下“红色代办”服务,及时收集居民所盼所忧所急,形成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快速响应机制和闭环管理机制,让社区党组织能够及时掌握民情、了解民忧、解决民困,着力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资源和服务。今年以来,访问人数达3万人次,共收集代办事项1305项,成功营造“您有事、党员帮,您下单、党员办”的浓厚氛围,有效推动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和居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红色网格”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我市“红色网格”项目以源城区新江街道为试点,坚持“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原则,综合各社区地域分布和居民、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数量等因素,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邻里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并形成网格问题台账,确保群众办事“只进一道门,只找一个人”,形成信息到一线收集、呼声到一线倾听、问题到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目前,我市已建立兼职网格管理队伍44支,今年以来,共核查出租屋1100户,新增500户,核查居住人员1260人;盘问检查可疑人员2500人次,及时制止打架斗殴50多起;协助抓获涉黄违法犯罪嫌疑人155人,刑事治安警情明显下降,出租屋涉黄警情实现“零发生”。

创新机制体系 全力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我市社会治安风险日趋复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生态领域违法犯罪形势日益严峻。面对新的命题和挑战,市委政法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立足本地实际,探索构建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新模式、新格局、新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您好,这里是河源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您最近是否接到一通境外电话?请警惕,这是诈骗电话……”在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内,时刻传来工作人员这样一句话。正是这一句句“温馨提示”,避免了许多群众掉入电信网络诈骗的陷阱。

2020年,市政法系统全面启动反诈联勤作战中心运作模式,建立联动防范劝阻机制,推动6大商业银行、3大运营商、其他相关部门派员进驻作战中心,实现全天候24小时办公,大大提高了劝阻效能,有效遏制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同时,市政法系统充分运用“96110”反诈专线进行预警、宣传,协调进驻联勤作战中心的银行机构实现止付冻结响应。据统计,2021年至今,全市共对21万余名高危潜在受骗群众进行预警劝导,冻结涉诈资金7573万元,返还涉诈资金820万元,挽回群众潜在损失超3亿元;制定全市打击治理防范电诈违法犯罪实施意见,围绕“两降两升”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全民反诈”“断卡”“断流”等专项行动,全链条严打重治,2021年至今,全市接报电诈警情同比下降9.91%,立案同比下降6.43%,破案同比上升17.15%,刑拘电诈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41.93%。2022年,市政法系统全力推动“河安2022”1号、2号专项行动,破案同比上升65.5%,刑拘电诈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96%。

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是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重要举措。2020年以来,市政法系统通过建立网上网下合成作战中心,形成“1情报研判中心+N打击工作专班”的工作体系,打造情报信息深度整合、侦查力量广度聚合、技术手段高度融合的合成作战工作机制,实现警力使用集约化和侦查效能最大化。

其中,在加强智慧监控建设方面,我市更是在全省首创“和家园”智慧视频系统建设,全市已安装“和家园”智慧视频设备1.3万个,在线率95%以上,累计采集数据超过6亿条,为维护公共安全、防范暴恐活动、打击违法犯罪提供坚强支撑。特别是在群众最关注的破“小案”行动中,成功实现了95%以上破案率,用实战展示了该系统在维护公共安全、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的科技新力量。此外,“和家园”智慧视频系统的作用还体现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和家园”智慧视频覆盖全市231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为维持接种秩序、接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护校安园”工作中,“和家园”智慧视频通过对重点人员的实时预警功能,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保护好河源的青山绿水,市委政法委积极探索符合河源市情的联动新机制,统筹协调公安、检察院、生态环境、水务、林业等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河湖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衔接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三长”合力预防和严厉打击涉水涉林以及危害水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防洪安全、森林资源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强化行刑衔接,常态化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依法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监督侦查机关及时立案查处。2021年以来,河源检察机关共监督公安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立案3件3人;开展森林资源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全市共受理该类案件线索67件,立案64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2份,其中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4件,获得法院支持13件;督促修复林地近2.9万亩,挽回经济损失3433万元。

“量体裁衣”解矛盾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50多年前,一块社会治理领域的金字招牌——“枫桥经验”诞生。多年来,其“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短板创新,积极探索了一批社会治理“河源做法”。

村民家庭发生暴力行为,扣2分;美化房屋及周边环境且效果显著,加5分;违反国家殡葬管理规定者,一票否决……在和平县礼士镇梅坝村,一张“不简单”的评分表,激发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有效破除陈规陋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一直以来,市委政法委紧抓“平安乡村”建设契机,探索“平安+”乡村治理发展新模式,将抽象的文件内容,转化成可数量化、可标准化、可操作化的评分标准,潜移默化地改变乡村人文环境,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过去的和平县礼士镇,实现乡村有效治理难度不小,土地碎片化严重,宅基地建设缺乏规划,村道狭窄却经常被无序摆放杂物、车辆堵塞,房前屋后垃圾遍地……种种问题,如一颗颗顽石横亘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上,难以打通。

“房前屋后勤打扫,齐心打造新风貌”“全民参与,人人动手,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如今,在礼士镇梅坝村,“平安乡村”建设暨“美丽家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得益于此,全村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从活动前的82.6%提高到99.7%;巡河上线率从25%提高到100%;巡山上线率从50%提高到100%;村内矛盾纠纷从平均每月5宗下降到零、上访零宗;人居环境治理不再需要拨款,基本实现村内责任片区自行清理……礼士镇党委书记谢志广表示,自活动开展以来,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探索建立“平安+”乡村治理发展新模式是我市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审时度势,创新工作思路,以“实战、实用、实效”为标准,以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矛盾为着力点,充分运用信息化,探索建立了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矛盾-化解-维稳”一体化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努力完善“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的运行模式,全面防范化解信访领域各类矛盾风险,从源头上消除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

2021年10月,我市建立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由市委书记和市长轮流每月安排半天时间,聚焦一个主题与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以“每月破一题”解决群众“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出行难”“养老难”等实际民生问题1952宗,切实有效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一做法也被“长安评论”列为“精选项目”推广。

同时,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我市建立实行由市委政法委书记作为第一召集人的每周研判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科室联系县区、“周一集中督办日”工作制度,加强信访案件的跟踪督办,不断提升信访事项办结率、满意度,坚持维稳与维权相统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着力防范化解市域突出社会矛盾风险。

在县、镇的基层治理方面,市委政法委通过探索建立县(区)、镇(街)“平安指数”月通报制度,设置32项业务指标,对县(区)、镇(街)平安建设工作全面实行“月通报、季研判、年考评”,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实行“亮灯”管理,层层倒逼责任,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在市域、解决在基层。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