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 幸福满城
河源民生事业稳步发展,以实为笔绘就民生画卷
■河源市第四小学于2020年9月建成开办,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小学。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布局,解决“入学难”问题。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东源县上莞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在打牌娱乐。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优化整合乡镇敬老院。本报记者 杨坚 摄
■市残联根据肢体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摸底排查,对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下乡入户筛查取模。本报记者 周慧荷 摄
■为有效应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我市辖区的社区成立“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日常探访、送医上门、社区义诊、爱心送餐、文艺汇演等服务。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我市各大医院内,文明就医氛围愈加浓厚。在文明志愿服务岗志愿者微笑服务患者,为他们指引路线、答疑解难,让群众少跑腿、快就医。本报记者 肖斌 摄
■市民在江东新区柏埔河碧道游玩。我市以公园为载体,打造人文与自然一体、颜值与气质并存的公园城市。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在河源技师学院内的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老师正给学员教授烹饪制作手法。河源“粤菜师傅”工程自2018年12月启动以来,带动就业创业5.18万人次。本报记者 邹茹玉 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助残扶困……各级各部门心系民生,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逐一击破。且看今日河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平安和谐,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正缓缓展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年来,河源教育从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发展,从就近入学到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市人民医院二期、市120指挥中心等陆续建成;“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深入推进,促就业、保民生,助推我市乡村振兴提效升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乡镇社工站实现全覆盖,兜底民生服务撑起“暖心伞”;实现了市县“三馆”、镇街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达标……河源以朴实的人文情怀,用扎实的举措,化作一支支浸透着党和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墨笔,书写着这张幸福感满满的民生答卷。
如今,河源正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各项民生工程、民生实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展现出河源人步履坚毅、稳健前行的信心决心,让人们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统筹:冯晓铭 ■文:本报记者 邹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