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东源县船塘镇: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2022-10-01 17:10:50 来源:河源日报

33129d3e49dc4435bdb22b3a9470f734_hyrbs1001004_001_01_s.jpg

■每年板栗成熟季节,船塘镇的板栗园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冯晓铭 摄

f0139a5400d2cd449cdf010861d1385c_hyrbs1001004_001_02_s.jpg

■船塘镇小水村环保车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

b6107333064a06a6f2468461e64b27f0_hyrbs1001004_001_03_s.jpg

■高标准建设的东源县第二人民医院

fa94d364014a4fdd40368498f7cfa968_hyrbs1001004_001_04_s.jpg

■位于昆汕高速公路边的东源县板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园,各个入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c63dd9f47ca096dc086e4b02486205e7_hyrbs1001004_001_05_s.jpg

■船塘镇“红色村”老围村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金秋时节,板栗飘香。近日,东源县船塘镇第七届板栗文化节暨“栗香满船塘·融合促振兴”活动在东源县板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板栗美味、体验采摘乐趣。

举行此次活动是船塘镇推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镇”创建的创新举措与生动实践,目的是打响“东源板栗”特色品牌,充分发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龙头作用”,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与农业产业化集聚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东源船塘板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板栗之乡品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发挥特色产业集群优势

船塘镇是革命老区镇、省级中心镇和广东省唯一的板栗专业镇,是一个地肥、山绿、水美的传统农业大镇,坐拥极为丰富的山地、土地、农业、水利资源,商业贸易辐射东源及周边龙川、和平、连平4县18镇,具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与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船塘镇按照市、县的部署要求,以获评“国家级板栗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镇一品示范村镇”“广东省2018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镇”为新起点,抓住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政策机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优势产业,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大提升、三年取得显著成效”的总体安排,以板栗文化为载体,把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板栗这个品牌打造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圈,加大东瑞现代农业综合体、东和食品、东顺鸽业、广东绿健、立华家禽、东源板栗公司等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以板栗产业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板栗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了船塘镇板栗、蓝莓、禽畜养殖等产业综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之路,绿色产业成为船塘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强镇富民产业。

目前,全镇已建成板栗、水晶梨、蓝莓、柑橘、枇杷、油茶、水稻、蔬菜等30多个特色农产品基地,被誉为“河源市水果之乡”和“广东省板栗之乡”,打造出了“富万家板栗”“东和满姨面”“望郎回板栗”“茂青蓝莓”“万绿稻香米”“鲜绿态水晶梨”“七鲜汇秀珍菇”等一批农字号特色品牌,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和河源市区、粤港澳大湾区群众的“果盘子”“菜篮子”“米袋子”,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打造红色旅游景点 拓宽生态农业旅游线路

走进船塘镇老围村,红色元素和乡村振兴相得益彰,一幅“组织振兴红色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吸引了四方客人前来参观,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成为东源声名鹊起的红色打卡网红点。

红色是老围村最亮眼的底色和最大的品牌。近年来,船塘镇以老围村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被中组部列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为契机,依托良好的生态、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提升、红色村组织振兴等16个项目建设,萝溪书院党史陈列馆、宣誓广场、党建主题公园、革命纪念公园、“七一五”保卫战广场等项目建设已完工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底蕴、擦亮“红色老围”招牌,使之成为示范带动组织振兴和红色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形成了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振兴发展新态势。

船塘镇依托“红色老围”旅游景点,拓宽生态农业旅游线路,利用现有垦造水田项目,实行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长期承包,开发民宿、农家乐等项目,打造了多条“春季观赏花、夏秋采摘果、四季徒步游、全年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线路,并对每条线路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列出了游玩亮点和餐饮特色,方便游客自由选择,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行走在船塘镇小水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净整洁,阡陌纵横的村道两旁几乎看不到垃圾,小公园内绿树成荫、各色花儿争相怒放,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作为全县最早实行上门收集垃圾制度的村,小水村是远近闻名的干净整洁村、生态文明村,目前村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环境卫生工作制度,爱护环境卫生观念已深入人心。

小水村的变化是船塘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乡村与美丽圩镇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成果体现。

船塘镇结合“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强统筹谋划,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高标准建设东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全面推进镇域医共体建设,逐步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提升了乡镇医疗卫生水平;持续完善自来水厂设施设备,在增加供水量的同时,改造过滤净化消毒设施,确保饮用水水质100%达标;科学推进美丽圩镇规划建设,完成圩镇道路新建及改建工程、汕昆高速船塘东出口至船塘中心城镇主干线道路扩宽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与出行条件;多措并举整治环境,大力实施村庄干净整洁提升、“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改造老旧公共厕所和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完善村庄保洁和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乡村整体风貌持续提升,一个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村庄已形成。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苏培怡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程定军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