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市生态环境局

生态优先绘就绿色发展最美底色

2022-09-27 09:51:20 来源:河源日报

c08bda0df593c30fefbf7d1d11db4936_0927004_001_01_s.jpg

■万绿湖不仅是河源的骄傲,更是广东重要的水源地。

07320f5c197d87dc0019cfb92fb6e49e_0927004_001_02_s.jpg

■河源文化广场俯瞰图。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是河源最亮的底色,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

be97721e0f7bbd4ed9a1381b6b08074a_0927004_001_03_s.jpg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杨智辉在污水处理厂检测水质。资料图片

65558eca468c8cfbff093f8a6ef73bcb_0927004_001_04_s.jpg

■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河源市区景色。河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

核心提示

绿色是河源最亮的底色,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河源人民凝心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河源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生态宜居城市”等一系列荣誉;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2020年度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十年为“优”、排名全省前列;河源国家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十年奋进勇跨越,奋楫扬帆再启航。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优先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持续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厚植生态环境优势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举旗定向 弄潮儿向涛头立 风起正是扬帆时

近期,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杨智辉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参加完表彰大会回到河源后,杨智辉便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他说:“对得起胸前的党徽,是一名党员的准则;做好本职工作,是一名公务员的天职;守护好绿水青山,是一名环保人的使命。”

这既是对我市“环保人”甘于奉献、奋勇前行的充分肯定,也是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主动作为、锻造生态环境铁军的生动实践。

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2020年,该局受到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2021年,该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此外,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含“三赛”考核)中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

坚持党建引领护生态。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实落细,融入全面从严治党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实效上。在思想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局领导班子带头讲政治、勇担当、树榜样,全体党员干部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工作上,紧紧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及环境执法等重点工作任务目标,迎难而上、统筹推进,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以来,河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优良。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任务基本完成,绿色发展指数跃升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第一。

目标已定,势必达成。围绕“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力争生态环境质量领跑全省”这一目标,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生态环保工作,从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找好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市环委会办公室统筹协调和调度督办作用,按照《河源市直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抓好工作统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污染攻坚 鱼翔浅底摇清影 蝶舞秾丛动细香

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万绿湖不仅是河源的骄傲,更是广东重要的水源地。“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内一共布设了10个水质监控断面,每个月上旬进行一次采样监测,以掌握水质情况。”东源县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说。环境监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基础。今年以来,广东省河源生态环境监测站共出动车辆约180辆次、约720人次,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共获取约8600个监测数据,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源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将之融入党委、政府一切工作部署中,集中力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优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农村污染治理战以及森林保卫战,积小胜为大胜,为群众留住最稀缺的环境资源、守住最宝贵的生态财富。

出台了《关于全市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等重要文件,制定实施了《河源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印发了“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及各年度污染防治方案,圆满完成“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和工程任务,各项约束性考核指标全面达标。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排名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AQI)从2015年97.3%提升至2020年98.9%,跃升全省第一;全市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持续排名前列,其中2020年排名全国第九(当年4月、12月排名全国第二),2018—2020年稳居全省第一,国考和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新丰江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东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以上……

如今,漫步河源,遍地山青水绿,满目蓝天白云,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画卷迎面舒展开来。

环保督察 督察整改见成效 群众无忧笑开颜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制度创新。河源作为粤北重要生态屏障,一方面落实“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管理,依托市领导包案负责、挂案督办、专案盯办机制,强力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另一方面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与生态环境保护八大攻坚行动(水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矿产开采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交办信访件办理、大气环境臭氧和颗粒物治理)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成效。

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哪里,整改落实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去年,针对群众反映的东源县上莞镇饮用水浑浊问题,东源县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了县、镇两级专项研讨会,制定了专项整改计划,聘请专业团队对自来水厂内的蓄水池、过滤池等全部装置设备进行了全面清洗、清淤,更新自来水厂的制水设备,同时改造提升自来水厂进水口工程,增加自来水厂进水量,切实提高自来水厂运作效率及水质,解决了上莞镇1个居委会和8个行政村约5000名村民的饮水安全。

“之前一到雨季,水就会有点浑浊。现在水清澈多了,可以直接饮用了。”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村民陈先生说。

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全力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及交办信访件办理,常态化开展问题查摆和“回头看”,按程序落实“销号”,持续巩固前期整改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上级检查、群众监督和历史检验。

绿色发展 生态赋能添活力 绿色发展后劲足

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限分别由法定的6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1个工作日;70%以上的项目可通过简单备案完善环评手续或豁免环评手续;174个项目豁免环评,无需办理环评手续;49个项目采用告知承诺制审批,87个项目简化环评编制内容……10年来,河源按照国家和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有关要求,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科科长李玲介绍,我市还制定印发了《河源市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着力构建“三线一单”、区域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相互衔接的全链条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体系,扎实推进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我市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印发实施了《河源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行动方案》等文件,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十四五”规划,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描绘好路线图。

此外,我市还加快推进“双碳”工作,截至目前成功备案17.53万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通过碳交易实现经济价值364万元。聚焦“十四五”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助力“五大产业”布局,聚力打造生态优先示范区。同时,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工作,持续实施环评和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推进监管与服务融合,做好行政许可事项“就近办”“自助办”“全程网办”等服务保障。

东源县入选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河源国家高新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向绿而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值得期待。

■组稿:本报记者 陈鹏  通讯员 赖志刚

■摄影:冯晓铭(署名除外)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