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生态底色 描绘绿色画卷

2022-05-20 09:44:37 来源:河源日报

75daadfb67e035a1da5967c5840e74fd_0520002_001_01_s.jpg

■市区东江沿岸风光如画。近年来,我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国考、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排名全省前列;河源国家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绿色是河源最亮的底色,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5年来,我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如今,漫步河源,遍地绿水青山,满目蓝天白云,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画卷舒展开来。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夯实美丽河源根基

“新丰江水库内一共布设了10个水质监控断面,每月上旬,采样人员会进行一次采样监测,以掌握水质情况。”东源县环境监测站负责人林红娜说,对采集的水样按规范要求进行固定,随后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为东源县乃至全市深入打好碧水保优战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眼睛”。“环境监测站切实发挥‘顶梁柱’‘生命线’作用,为我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市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民生任务抓紧抓实,各级各部门立足“大环保”格局,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优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农村污染治理战以及森林保卫战,积小胜为大胜,为群众留住最稀缺的环境资源、守住最宝贵的生态财富。

——出台《关于打好碧水保优战的命令》等文件,紧盯断面达标攻坚、黑臭水体治理、全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补偿试点、饮用水水源保护等重点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市水环境更美、水生态更优。

——推动地方性法规《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和实施,为“河源蓝”撑起法律护盾;开展“降尘、管车、治污、禁烧、控放”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排名全省前列。

——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监管,持续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一条条刚性政策,一项项硬核举措,带来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巩固提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排名全省前列;全市酸雨频率为零,未出现酸沉降;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持续排名全国前列,且排名逐年上升,地表水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新丰江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东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以上……

高位推进中央生态

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河源作为我省的重要生态屏障,严格执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逐条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整改目标和完成时限,落实“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管理,建立市领导包案负责、挂案督办、专案盯办机制,强力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督察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不留死角盲区,严防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去年,连平县在收到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某石场环评造假、无三同时、未验收、违法开采、许可证不合法、破坏文物古迹、未缴纳环保税”信访件后,立即开展调查处理,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其中,针对“未缴纳环保税”这一属实问题,连平县税务局内莞税务分局及时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该石场于2021年9月23日完成了环保税补缴。“当时调查结果出来以后,就有工作人员来到我的桃园,把相关调查情况告诉了我们,及时回应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感到很放心、很满意。”连平县上坪镇中村村村民谢文东说。

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哪里,整改落实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正全力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以及交办信访件办理,推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尽快全部办结、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全部销号,系统治理生态环境领域沉疴顽疾,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上级检查、群众监督和历史检验。

生态赋能添动力 绿色发展展风采

蓝天碧水,已成为河源对外推介、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和“亮丽名片”。围绕我市优质的水环境,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培育百亿级水经济产业。2021年11月,占地8.3平方公里的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规划出台,并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深河产业城A区启动项目建设,吸引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水经济产业龙头企业。截至去年底,我市水经济产业规上企业已有12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7.5亿元,增速达21%,河源的“一湖好水”经济价值凸显。

水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河源生态赋能、发展添彩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释放出生态环境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印发实施《河源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行动方案》等,出台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面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取缔“地条钢”和污染减排等任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助力复工复产,落实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河源国家高新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东源县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文:本报记者 陈鹏 通讯员 赖志刚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