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百年党史润初心 砥砺奋进正当时

——河源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综述

2022-01-29 09:33:53 来源:河源日报

p1_s[1].jpg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让老旧小区变成居民点赞的幸福小区。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市委在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上下功夫,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制定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的“1+10+N”总体工作部署,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民生项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年来,党史学习教育如春风化雨,润泽河源大地。一次次宣讲,让全市党员受到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淬炼;一个个项目,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件件实事,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让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这一张张成绩单是河源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的有力见证,也是河源以昂扬姿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高位推进 精心部署——吹响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冲锋号”

“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我市第一时间组织谋划。2021年3月2日,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动员部署。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随即成立,制定工作路线图、责任书,指导全市稳妥有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感悟思想伟力、强化理论武装,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市委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精心制定学习方案,有序推进中心组学习;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列为党委会(党组会)、办公会、“三会一课”的第一议题,各级领导干部坚持领学促学。

市委示范带头,上下同频共振。全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2276场;各级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讲党史专题党课1046场次;市、县(区)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超2230场次,覆盖超100万人次;利用户外大屏、公益广告栏等滚动刊播党史宣传标语,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和近8000个“村村通广播”大喇叭等平台同频共振,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

既有率先垂范,更有精准指导。我市邀请省委宣讲团专家3次到河源作专题辅导报告,组建市委宣讲团深入全市各县区、市直和中央、省驻河源副处以上各单位围绕百年党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3轮巡回宣讲,组建市委巡回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工作,综合运用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查看资料、随机提问等多种形式,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一线了解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为全市上下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精准、有力的指导。

针对农村党员、流动党员,我市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服务管理,为外出和流入党员安排联络员“帮学”,发放指定教材,赠送党史学习“有声笔记本”;推进“党建为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打造“云端”上的学党史、办实事平台,确保不漏学、不缺课、不掉队。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2021年9月13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开学典礼上,8239名新生许下对党的铮铮诺言。“通过唱红歌,我领悟到了先辈们不怕牺牲,坚忍不拔的精神。”河源的少年儿童,以唱红歌、诵经典、参观学习等方式,学习党史,厚植爱国情怀。聚焦青少年群体,我市将党史学习教育送进校园、融入思政课,统筹开展“六个一”“七赛”“千场党课进校园”系列活动,对青少年群体“精准滴灌”,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到学校,从线下到线上,一年来,我市党史学习教育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高潮迭起,为广大党员群众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守正创新 丰富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乡亲们,民强这次回乡,就是受了农运领袖彭湃所托,组织兄弟姐妹们,建立我们自己的农会。”2021年7月13日晚,一部以本土红色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大型现代花朝戏《血田英魂》成功首演。戏剧丰富的唱白、精深的思想和创新的艺术手段,以及粮仓烈火燃烧的舞台效果,受到广泛好评。

对于观看演出的群众来说,这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对于台前幕后的演职人员来说,更是如此。作为我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文艺精品,《血田英魂》编创人员多次到我市各革命旧址进行采风、收集创作素材,几乎翻遍了全部相关的革命历史书籍,历时半年创作,几易其稿,于2020年年底将剧本定稿,筹划和排演历经一年多。

历史书上的革命故事变得更加具体,群众的内心也被深深震撼。用艺术为党史学习教育添“韵味”,是我市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重要举措。2021年,“百歌颂中华”歌咏大会、“共产党·恩情长”群众音乐歌会、“恰百年风华”诗文朗诵会等一系列文艺文化活动在河源盛大开展;8支“文艺轻骑兵”广泛深入全市基层,开展文艺下乡200余场,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原创文艺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客家山歌剧《十万挑夫上赣南》、报告文学《阮啸仙传》、连环画《东江三杰》、电影文学剧本《阮啸仙》《解放河源》及6集文献微纪录片《河源红》深受群众喜爱;红色短视频《百年前这些河源青年,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几位河源少年,就是我们要追的星!》《庆祝建党100周年,河源街头气氛热烈,风景如画》刷爆朋友圈,播放量均超130万……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让党史学习教育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河源是一块红色热土。从苏区镇的红色遗址群,到和平九连山下的“小延安”,我市汇聚了极具革命性和代表性的红色地标近700处,其中43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推荐点,19处基地被打造成河源红色资源“云展厅”,13处红色革命旧(遗)址上线“打卡广东红”微信小程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

挖掘资源,培根铸魂,让红色资源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2021年3月1日,《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革命旧址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用心用情 为民解忧——“我为

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现在排水排污设施改造之后,雨天积水就再没出现过了,墙体重新粉刷了,弱电线路规整好了,防盗网、楼梯扶手、消防设施全部更新了,居住舒适度越来越高了。”家住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中心支行职工宿舍的叶石卫,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双手点赞。该职工宿舍已有近30年历史,年久失修。经改造,过去破破烂烂的小区成了众多居民点赞的幸福小区。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我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2021年,市委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紧紧围绕“五个着力”目标任务,精心开展调研,明确10项重点民生项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责任分工,做到责任到领导、到单位,确保了10项重点民生项目如期实现100%完成目标。

为群众办实事,必须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从2021年10月起,市委书记和市长轮流每月安排半天时间,聚焦一个主题与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倾听群众代表“吐槽”“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出行难”问题,直击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党员干部带头干,积极响应“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号召,俯下身子,撸起袖子,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决困难事、烦心事。龙川县从“十万挑夫上赣南”历史中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实施“十万党员返乡”行动,发动党员利用周末时间回乡,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在田间地头学党史办实事,19万余人次开展活动5000余场次。源城区新江街道推出“红色订单”党员服务平台,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为民服务新格局,精准对接居民“急难愁盼”,有效联系服务群众1000多人次,群众满意度测评达100%。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市各县区各单位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共计276项,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直达基层、落地见效。

担当实干 勇毅前行——

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党史学习教育号角嘹亮,激发奋进之力。一年多以来,广大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进一步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新动力。

回眸2021年,“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动人篇章跃然纸上,我市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经济运行稳中提质——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273.99亿元,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81亿元,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463.15亿元,同比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657.02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2.9%。

五大产业生机迸发——投资超50亿元的卓翼科技项目成功投产,为河源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注入强大动力;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碧优选等一批水经济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一晚两天”“两晚三天”旅游线路推向市场,龙川、和平入选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业奏响发展乐章;与省农业农村厅签订灯塔盆地共建协议,全国首家农业医院即将建成,禽畜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落户灯塔盆地,现代高效农业舞动绿色经济;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晟源永磁材料、铂科新材等项目建设投产,正朝着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勇前进。

民生事业繁荣向好——平安河源、法治河源建设成效明显,正朝着“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总目标阔步前进;“贴地飞行”的赣深高铁将河源带入了“高铁时代”,深河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正式开业,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如箭离弦;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文明城市创建如火如荼,一座“天蓝水清地绿人和”的文明之城日渐显现。

百年党史悟初心,万里征程谱新篇。步入发展新纪元的河源,必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更开阔的视野,担当实干,勇毅前行,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壮丽篇章,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文/本报记者 刘永菲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