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建撬动经济发展
深河两地“飞地经济”建设成效初显
■河源高新区的卓翼科技项目即将正式投产
■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
■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产业园积极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增效。
核心提示
深圳、河源两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合作由来已久,产业共建工作历久弥新。近年来,深圳、河源两市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安排,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口帮扶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进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深化深河产业共建,突出两地资源互补优势,着力打造“飞地经济”。如今,随着“飞地经济”建设成效初显,双方将持续促进区域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的发展新路径。
【优势互补】发展“飞地经济” 实现合作共赢
从河源市区驱车出发,沿着长深高速公路向南,一路上往来的车辆络绎不绝,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的车辆来往频繁。
“河源到深圳这条线,我们一周基本上都要走上三四次。”货车司机郑师傅正准备把来自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货物送到深圳。记者找到送出货物的广东筑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他表示,近期公司每天都要运出50吨至100吨的货物。如今,频繁的物流运输,在深河两地已经成为常态。
深河两地“结缘”于1991年,深圳开始对河源开展扶持工作,全面对口帮扶始于2013年,河源是深圳迄今支持力度最大、帮扶时间最长、投资项目最多的地级市。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双方紧密合作,已走出一条从“帮扶”到“共赢”之路。
深圳市总面积1997.4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公里。40年间,深圳常住人口从30万人增长到1756万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莞惠都市圈核心,深圳的地位和重要性愈发凸显,但“缺地不缺人”一直是深圳多年以来的城市发展瓶颈。
相对应的,河源市总面积为15821平方公里,可发展空间广阔。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成就了河源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深圳、河源两市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安排,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口帮扶决策部署,深化深河产业共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优势互补、政策叠加、园区共建”的跨区域合作新模式,让“飞地经济”飞出一片“新天地”。
【乘势而上】厚植发展动能 精准招商引资
走进位于河源高新区的卓翼科技项目,记者看到,员工们正在生产车间里紧张有序地调试设备,查看产线设备安装情况,为即将到来的正式投产做准备。据介绍,从深圳引进的卓翼科技项目是河源近年来投资金额最大的电子信息项目,总投资额50亿元,预计年产1.2亿部手机。9月9日,该项目一期厂房进入收尾和验收阶段,不日即将投产。
谈起深河产业共建,就不得不提2003年成立的河源高新区。在“一次创业”的进程中,河源高新区引进的企业近七成来自深圳。在“二次创业”的进程中,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打造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产业园(下称南山园),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产业外溢,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区域产业协调联动发展。
“飞地”要“飞”起来,需要做好对“飞出地”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对此,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需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锚准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市产业外溢趋势,大力支持推动招商引资。
在具体实践上,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锚准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集群,绘制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
“外溢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在输出产品的同时,输出技术、管理和服务,并按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对此,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会同深汇通公司,委托第三方深入开展深河产业共建试点、河源产业融深协同发展规划、深圳外溢产业疏解清单等七方面专题研究,挖掘梳理深圳市企业外溢需求,找准河源“融深”“融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着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地。
同时,在深河指挥部的协调下,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突出重点,多次到深圳举行招商推介会,邀请企业、协会抱团到园区考察,广泛宣传河源“融深”“融湾”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提升河源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的知名度,依托平台实现精准招商。
【聚力而强】优化营商环境 集群效应初显
“为做好企业的‘贴心人’,我们明确引进的企业项目可以享受深圳、河源以及南山区、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多重政策优惠叠加。”南山园有关负责人表示,符合条件的南山园企业可以享受南山区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资助。
据了解,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出台,深河两市政府正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构建政府合作机制,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实,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畅通人才、资金、土地、技术流动和聚集。
以南山园为例,目前,该园区吸引了21家意向入驻企业,深圳洛赛声学、乐思高通信等16家电子信息、新材料企业已正式签约,部分企业已入园调试试生产,产业集群效应初显。预计全部企业达产后年产值将达60亿元至80亿元、年税收约5亿元。
【谋划展望】探索共建共享新模式 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改革精神一脉相承。“深圳基因”不仅帮助河源构造了产业的肌体和骨骼,更为河源注入了富有改革精神的新鲜血液。
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持续发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的三大产业集群蓄势待发、赣深高铁通车在即……一次次破冰试水,一项项思想上、实践上的探索与创新,激励着河源争当创新发展“拓荒牛”。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河源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培育高铁经济,聚力发展全域旅游,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与此同时,深河两地的合作机制也在逐步完善。2018年底,河源市与深圳南山区签订合作协议,立足两地比较优势,探索“珠三角总部+河源基地”“珠三角研发+河源生产”“珠三角创新+河源产业化”等产业合作共建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职责分工和权利义务,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稳定双方未来预期,有效激发双方合作动力。
未来,深河两地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手段”,实现做大做强共建共享。一方面,深河两地将坚持政府引导和推动,创造必要的外部支持环境。另一方面,两地将坚持市场主导区域产业链共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实力的国企、民企参与合作区建设和运作。
此外,两地还将继续借力深河指挥部这一资源要素协调平台,健全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政策叠加,确保政策落地,充分发挥政策倍增引导效应,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蓝图变美景的实践力量。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