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咸水塘里定下起义军策

——国民党保十三团起义谈判经过

2021-07-20 11:35:05 来源:


■蓝口镇咸水塘围屋,是东二支队与保十三团第三次谈判旧址

■曾田镇横坑村半径丘屋,是东二支队与保十三团第二次谈判旧址



咸水塘的客人

1949年5月7日,天已近黄昏,国民党保安十三团团长曾天节换上便装,带着张增培、刘坚等6人从蓝口驻地出发,来到一条河边,坐上一艘小船悄然渡河,然后在地运上岸,从小岗头的小路步行进入咸水塘,来到新屋仔前。

张增培是保安十三团政工室主任,刘坚是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派驻保安十三团的联络人员,另外4人则是曾天节的警卫人员。曾天节带着他们,是来参加关于保安十三团起义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谈判。

谈判地点是前一天双方就约定好的。

这个叫咸水塘的地方,在现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境内,地处东源县蓝口镇、曾田镇、黄田镇三镇交界处。这里山高岭峻,森林密茂,村中地势较为宽阔,距离双方驻地较为均等。这里是东二支江防大队经常驻守的地方。谈判地点选择在中径屋,是村民张松胜的家。张松胜是江防大队的书记员。

建筑由两组房屋组成,坐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老屋建于清代末期,有二堂和碉楼,深两进,硬山顶,屋面板瓦。新屋建于1942年,是三间一层的典型客家三进民居,进入大门后,通道连着天井,屋子四角是四间住房,正对门的大堂便成了双方谈判的地方。这座民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处村尾的独户人家,隐蔽性较好。在偏屋里,还挖有地下室、地道、暗室,前后新开了出口小门,整座房子构成了完备的防御系统。

曾天节一行到达中径屋的时候,粤赣湘边纵队的谈判代表已先于他们到达。边纵参谋长严尚民、东二支司令员郑群以及黄中强、林镜秋正在屋内等候他们的到来。

为确保谈判万无一失,在此之前,东二支司令员郑群亲自布置了谈判保卫工作。他把仅有的十几挺机枪都部署在村口的大榕树上,从村口到咸水塘沿途的围龙屋中也安排了游动哨。游动哨绵延3公里,前哨离蓝口圩镇仅4公里。

一封来信

事情发展到这时,还要从一封来信说起。

1949年初的一天,驻扎在河源县蓝口镇“佑吉楼”的国民党保安十三团团部来了一位客人。团长曾天节听卫兵说来人自称是他的同学,便亲自迎了出来,只见一个穿着当地农民普通服饰、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中年人站在团部大门前。来人确实是他的老同学。

老同学名叫钟雄亚,只是此人却是中共九连地委的重要干部,曾担任过后东特委《燎原报》报社社长等要职,现为东二支政治部联络科科长。钟雄亚随曾天节进入团部,到了曾天节办公室,一番客套之后,便拿出一封信递了过去。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以政治部主任黄中强的名义写给曾天节的。

信中分析了当时自革命以来,国共双方正义与非正义、得民心与失民心的政治局面,最后说:“目前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解放大军南渡在即,全国胜利在望。先生深知大义,洞悉大势,人心向背,顺逆之理,成败利钝,胸有成竹,不言而喻。何甘长此觑颜明奸,同归于尽,而明哲保身,知难而退,见机而行,百训昭彰。识时务者为俊杰,为忠为奸,何去何从?先生其善自处矣!时乎不再,稍纵即逝,当机立断,请速图之!”

保安十三团团长,是曾天节在国民党军中苦心经营20多年才获得的任命。1947年以后,为挽回颓势,蒋介石派宋子文到广州接任张发奎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兼广东省主席和广东省保安司令。黄镇球为行营副主任和保安副司令。之后,他们积极加强武装,将原来的广东保安部队重新整编,新建了五个美式装备、甲种编制(每团3200人)的保安团,保十三团便是其中之一。

1948年1月,广东省保安十三团在惠州成立。时任广州行营少将高参的曾天节,趁张发奎失去原有官职失意之时,向他表示关切与同情,趁机提出自己想带兵,要他向黄镇球推荐。张发奎答应了。于是曾天节得以出任保十三团团长。

当年9月,保十三团从惠东开赴河源,进驻蓝口。随后,在省政府宋子文“第二期清剿计划”的推动下,保十三团派兵渡过东江,进占了曾田、柳城等地,于是保十三团遂站到了与东二支对峙的前沿。

看过黄中强的信之后,曾天节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浪。信虽然是以个人的名义写的,但曾天节十分明白,这是要他在对立的两个阵营中赶紧作出选择。

两次交手

保十三团进驻蓝口前,粤赣边支队三战三捷,将国民党保一团、保五团都打怕了。但是尚未与保十三团正面交过锋,保十三团曾放出狂言:“这些乡巴佬部队有什么战斗力?看我们的!”确实,在广东国民党保安部队中,保十三团全副美式装备,号称“铁人”的团长曾天节又治军有方。因此,保十三团进入曾田、柳城等我占领区后,气焰十分嚣张。

为什么保十三团气焰如此嚣张,原来保十三团驻防的蓝口镇位于东江河东岸,溯江而上是龙川县老隆镇,是东江上游的重镇,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有保四师副师长彭健龙带700余人驻防;保五团主力驻东水、彭寨一带;东江下游的河源县城,驻有国民党一九六师;西北方向约60公里的忠信圩驻有保一团。我粤赣边支队司令部驻扎在蓝口西岸的上莞,距离蓝口镇仅30公里,不仅敌强我弱,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无法与敌人相比,而且四面环敌,孤立无助。1948年12月,河源县人民政府在上莞成立。上莞成了国民党反动的眼中钉肉中刺。

不过,保十三团第一次与粤赣边支队交手,便遭受了重大损失。1948年11月15日,粤赣边支队领导估计敌人可能会进犯河源县人民政府和支队司令部所在地的上莞,便于三更半夜前在狮子脑设伏,准备诱歼驻大湖之敌。没想到先头部队进到山里,正好碰到保十三团前来偷袭。双方接火之后,支队领导立即作出反应,采取诱敌深入,两侧包抄的办法,派出两支队伍赶到后方左右两侧埋伏,主力部队在中间慢慢撤退引敌,见敌人已经进入埋伏圈后,便立即反冲锋,保十三团撤退不及,陷入了伏击圈,等到他们撤出战斗时,一个加强连已经被打垮了。

1949年1月初,粤赣湘边纵队成立不久,粤赣边支队改编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与保十三团又一次交手,这次是在东江边。保十三团从广州护送一支船队(6艘),将军需物资和枪械沿东江北上运往蓝口和老隆,船队由保十三团副团长刘勉率领第二营全营另加一个连700多人护航。国民党保安五团一部由龙川沿江南下接应。没想到东二支集中3个团及1个大队共1500多人的兵力,采取前截后堵、两岸夹击的战术,在地形较为险要的大人岭河段实施截击。此役,东二支再次获胜,保安十三团一个加强营被打垮,两个连消灭,伤亡140多人,被俘85人,坠入江中死伤者不计其数,损失装备包括迫击炮2门、六0炮4门、轻重机枪10挺、步枪100多支、炮弹子弹1万多发,还有火箭筒、手榴弹及其他军需物资一大批。

两次交手,两次遭受重大损失,这让曾天节心痛不已。

心想“老家”

曾天节并不想打这样的仗,但又不能不打。曾天节没法子,只得下令部队休整,并发出“没有命令不准出击”的训令。

曾天节原名志文,后改名曾绩,广东五华县华城镇维西村人。1926年他在广州参加了共青团组织,同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因反对该校孙文主义学会,1927年“四·五”事变前夕即被迫离开该校,改名曾责,转入广州进行地下斗争活动,并于当时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即,他跟随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和东江红军的古大存同志,投身五华农民运动,曾任中共五华县委书记、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曾天节与组织失去联系,身份被人察觉,他被迫再次改名为曾天节。1928年4月,曾天节随亲戚北上山东,潜入旧四军工作。

曾天节要回归“老家”想法,一直就没断过。

1938年10月1日,广州沦陷。曾天节由德庆经广州前往粤北,途经清远,得知古大存也在清远,遂专程谒见。那时,曾天节在国民党军中已取得一定地位,他怕古大存遭遇意外,又一路护送古大存由清远取道阳山水口、英德至韶关,后来又护送他到衡阳再前往桂林。一路上,曾天节一再要求跟古大存北上工作,但古大存认为,曾天节已在国民党取得上校军衔,一旦获得带兵机会,至少可以掌握一个团的武装力量,对将来的斗争具有极大作用,因此嘱咐他留下来。

1948年1月,曾天节担任保十三团团长。没过多久,曾天节就与民主人士魏鉴贤到达香港,找到了中共香港分局统战组组长饶彰风,表明了他们想回到革命队伍来的希望和要求。饶彰风表示欢迎。

1949年3月,曾天节又以游玩者姿态偕爱人何碧芬乘火车赴香港,魏鉴贤则乘船分道赴港,再次去见了饶彰风,并通过他见到了中共华南分局领导人方方,提出策动省保安十二团、十三团一同起义的计划,得到方方同意,并将情况转告闽粤赣边纵和粤赣湘边纵党委。此后,双方初步拟定了起义宣言。

从1949年初开始,为了使起义得以顺利实现,曾天节等团部领导就设法改善官兵生活,自费购买药品和其他生活日用品,并下令整顿部队,清除异己,排除障碍,撤换不可靠的干部。同时,他们还不断向上级假报情报和作战消耗弹药量。3月,曾天节又亲自去广州办理弹药补给,安置家属转移隐蔽。4月24日他从广州运回24船弹药和物资,途中将留在惠州的干部家属及物资也一并作了妥善安置。

前两次谈判

东二支与保十三团起义的谈判早已开始。

曾天节到咸水塘之前,谈判已经进行了两次,只不过是由副团长刘勉、政工主任张增培出面。这一次,边纵要求曾天节本人来。

1949年2月,曾天节派出了以保十三团副团长刘勉、政工主任张增培两人为代表,与边纵派出的代表东二支六团团长林镜秋、支队政治部联络科科长钟雄亚,在离蓝口较远的曾田玉湖水口围村举行了第一次谈判,达成三点协议:一、从即日起双方停止敌对行动;二、对保十三团起义的意图绝对保密;三、加强联系,交换情报,由东二支派出联络员进驻蓝口,并约定双方通讯信号。同时,对保十三团接济东二支粮食、弹药和枪械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一致意见。之后,东二支派出共产党员刘坚(又名刘云)以曾天节团长秘书的身份进入保十三团团部,一方面负责联络,一方面协助筹备起义工作。按照协议,曾天节也开始偷偷为粤赣湘边纵队提供物资,一到夜深,就有船夫从河对岸的保十三团军储库处运来弹药。

同年3月,双方进行了第二次谈判,东二支政治部主任黄中强和团长林镜秋为我东二支代表,刘勉和张增培为保十三团代表在刘坚的陪同下,到横坑半径会面。这次谈判,首先商谈了起义时间。因为曾天节此时还在广州,时间暂时无法确定。其次确定将能溪、康禾、蓝口、地运、柳城一带的国民党乡政人员、联防队一同带动起义,对顽固分子给予逮捕,交我军政部门处理,同时也讨论了起义部队的编制等问题。

咸水塘谈判

咸水塘谈判安排得十分匆忙。由于军情紧急,起义已箭在弦上,这最后一次的谈判,却显得极为重要。

5月4日,保十三团接省保安司令部急电,勒令该团限时开赴东莞石龙广九线驻防,蓝口地区则由一九六师接防。5月7日,曾天节接到196师参谋处处长张某电话通知:该师先头部队已到河源城,定于5月12日出发,限5月14日到达蓝口接防。由此可以断定,上头对保十三团的行动已经十分关注。曾天节当即召集刘勉、张增培、谢水珍(团副)、余甫君(军需主任)和刘坚开了紧急会议。会后,刘坚立即赶回边纵汇报。

边纵领导决定:当晚就举行第三次谈判,并要求曾天节亲自参加,地点在咸水塘新屋。

谈判十分正式,谈判桌的一边,依次坐着严尚民、郑群、黄中强、林镜秋;谈判桌的另一边,则坐着曾天节、张增培。

谈判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一直谈到晚上10点多,双方就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磋商。最后决定:一、初定5月12日宣布起义;二、决定起义作战的战略为密切配合东二支队进行各个击破,粉碎敌人前后夹击的阴谋,首先以主力消灭保四师师部和保五团,然后转移兵力阻止196师的进犯,寻找机会于蓝口、黄田地区歼灭之;三、加紧催促兴梅和闽西地区的李洁之、魏汉新、蓝举初、李汉中、练惕生等同时响应行动;四、由边区党委派党代表领导起义工作;五、协助补给东二支粮食、枪械弹药等。

成功起义

5月8日拂晓,曾天节等人返回蓝口团部,当即召集相关人员开会,传达了双方谈判决定的有关起义精神,并作出了有关几项规定。5月10日下午,曾天节召开了全团干部誓师动员大会,张增培首先讲话,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号召大家拥护团长的领导和决定,走向光明大道,得到热烈的响应。接着曾天节讲话,坚决表明自己光荣起义的决心,同时严肃宣告:凡是不愿跟我们走向新生的,允许提出请求,给足路费放行,保证安全离境。团领导的决心赢得了广大官兵的支持,纷纷表示拥护共产党,愿意跟团长走向光明。

5月12日傍晚,曾天节和林镜秋分别率领部队到达水背莲塘村会师,并召开阵前作战会议。5月14日拂晓,起义部队和东二支再度会合于老隆车站附近,并于当天中午打响了解放老隆的战斗。老隆战斗打响之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由国民党高级将领吴奇伟领衔,联合李洁之、曾天节、肖文、魏鉴贤、魏汉新、蓝举初、张苏奎在龙川老隆联名发出反蒋起义投靠人民的联名签署通电《我们的宣言》,宣布脱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5日,曾天节领衔率保十三团全体官兵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出致敬电《保十三团起义通电全文》。6月22日,毛泽东、朱德通过新华社电讯,致电吴奇伟、李洁之、曾天节等起义将领,表示欢迎他们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并勉励他们“遵守人民解放军制度,改造部队,与人民解放军整个力量协同一致,为解放广东全省而奋斗”。

7月1日,奉粤赣湘边区党委命令,保十三团起义部队等改编为边纵第四支队;由曾天节任司令员,郑群任政委,下辖3个团和直属营、连、队、处、所等,人数6000人。从此以后,这支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战斗,先后参加了兴宁阻击战、紫金中心坝之战、第二次解放紫金、黄塘之战、河源木京之战、埔前石坝之战、淇澳岛之战,直到解放珠江三角洲,以及反匪特的斗争,为解决全广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主要参考资料:《红色火种》(中共东源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印),龙川在线《革命前辈郑群同志回忆解放龙川》《曾天节,潜伏20年》,《河源日报》(2018年10月26日)等。

■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写:罗志勇  ■摄影:李成东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