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市妇联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力推进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工作

聚力新征程 顶起“半边天”

2021-06-28 09:35:37 来源:河源日报


■东源县开办“四点半课堂”

■市妇联开展《民法典》宣传进基层活动

■源城区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活动

“大家来看这个交通标识代表什么意思?””我们应该如何安全过马路呢?”近日,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妇女儿童之家“四点半课堂”正式开课,下屯村的留守儿童在课堂上聆听了新时代好少年“颂党恩 传家风”故事,学习了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教育等知识。


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有妇联组织。今年,全市各级妇联坚持靶向推进、注重实践成效,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广度深度拓展,全面启动河源市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党建带妇建,大力深化妇联改革,强化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团结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听党话、跟党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妇女工作和家庭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融合,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为谱写新时代河源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巾帼力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如今,我市通过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农村基层妇联在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党建引领: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百米”


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妇女需求,聚焦难点问题,服务妇女零距离。今年4月,河源市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妇联连片(灯塔盆地东源片区)试点工作部署会在市灯塔盆地管委会召开,该项工作是我市大力深化妇联改革、实施“破难”行动的先行之举,也是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


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我市选择了条件相对成熟的6个村(灯塔镇连塘村、梨园村,顺天镇金史村、沙溪村,船塘镇老围村,漳溪畲族乡下蓝村)作为试点,强化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努力探索妇联主席+N执委(小组长)+N家庭的工作新模式,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在乡村振兴中主动实践、积极作为,让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


试点片区围绕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活动载体三大块目标进行,全面调动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打通联系妇女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实现妇女队伍网格化联动的新格局。


深化改革:硬核“娘子军”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


“用我们的热情和真诚,用我们的智慧和奉献,让小家更温馨,让大家更和谐,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大家园……”近日,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下蓝村通过“妇联好声音”广播持续播放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音频,引导广大群众投入家乡建设中。


不止是广播,在村文化广场、交通路口、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巾帼志愿者的身影。“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张贴宣传海报,大喇叭持续播放宣传音频,村妇联执委将宣传送到各交通路口、文化广场,村妇女小组长分组入户宣传。”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娘子军”地毯式宣传工作让“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举措深入人心。


目前,市级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妇女文艺宣传、四点半课堂、美丽庭院、巾帼志愿服务等活动正在有序推进,村妇女小组长基本配备到位,群众参与性、积极性正慢慢在调动。各县区级试点由各县区妇联根据本地实际确定,总体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在原省定贫困村优先建设,在女性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村优先突破。


创新发展:激活基层妇联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妇女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美丽庭院建设要求居室美、院落美、厨厕美、绿化美、家风美。”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妇联主席梁剑英介绍说,在家的妇女姐妹把庭院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活也更舒服。


沿着陂角村蔬香园周围,可以看到一排排干净的庭院设计精美,错落有致,十分亮眼。


东源县灯塔镇连塘村、漳溪畲族乡下蓝村充分发挥妇女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力军作用,打造“清洁家庭”示范户,开展村妇女小组长示范带头,带领各家庭妇女做到房前屋后“三包”,齐心打造整洁健康、平安低碳、清幽美韵的“清洁家庭”,合力营造整洁、优美、健康、向上、和谐的村居环境。


今年以来,市妇联还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持续在基层开展“巾帼大宣讲”“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党的女儿话初心”“唱支新歌给党听”“少年儿童心向党”等系列活动,坚定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信心,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磅礴力量。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亚娇 通讯员 袁丽丽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