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使命 兜牢民生底线
市民政局致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和平县阳明镇社工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养老院为老人庆祝生日,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市民政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
核心提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坚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河源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河源民政的良好风貌,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近年来,在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创新发展,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推进“两个河源”建设、打造人民幸福“心城”的重要工作,从政策、规划、项目、投入和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全市有养老服务机构99个,其中社会福利院6家、敬老院90家、民办养老机构3间。建有星光老年之家3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农村颐养居18个、农村幸福院167个……为我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福音,努力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创新发展思路,构建大养老服务体系,依托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拓宽视野跳出河源谋发展,规划一些面向湾区的养老产业园、养老社区,吸引异地老人到河源养老。如巴伐利亚庄园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健康养生基地和生态体验区,探索开展季节性、候鸟式养老。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坚持政府主导,注重政策引领,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业,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有爱心、有实力、有经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个人)在我市兴办养老机构。原来少人问津的民办养老院也得到长足发展,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民办养老院有3家,其中,连锁经营的有2家。
为破解养老难题,我市还实施“养老保险+”措施,积极宣传和推进新型农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机构统保项目,提高参保面,畅通养老机构风险网上理赔渠道。开展“银龄安康”行动,为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提供一份保障。全市为60周岁低保对象及年满65周岁以上36.81万名老年人购买意外险。同时,打造居家养老应急呼叫信息平台,可通过智能化监测设备、一键呼叫设备、电话、手机APP等了解1100多户特困老年人需要紧急援助的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家属或协调就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居委会(村委员)等有关工作人员实施上门援助行动。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加快推动“大养老”服务体系工程建设。一是养老服务提升工程,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打造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建立居家社区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 100%。二是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增设失能人员生活服务及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照护单元,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兜底保障服务水平。三是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适老化改造。四是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工程,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发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扩大居家养老日常护理技能培训规模,全市每年培训养老护理及管理人员不少于500名。
提高救助保障标准 增强群众幸福感
为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的重要作用,市民政局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残疾人两项补贴水平和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据介绍,全市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水平,已分别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820元和1110元提高到2021年的1883元和1227元(源城和江东新区散居孤儿每人每月1450元);全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110元提高到2021年的1227元(源城和江东新区散居孤儿每人每月145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75元、235元提高到2021年的181元、243元;城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49元、低保补差为每人每月631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585元、低保补差为每人每月286元,低保标准达到省规定要求;城镇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1359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936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以上,达到省规定要求。
“党和政府一直很关心我,,社会也都一直帮助着我,让我十分感动。”今年59岁的刘祥妹是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也是江东新区临江镇塘排村的低保户,家庭条件十分困难,自从享受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减轻了日常生活压力,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高。
“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幸福,我们现在享受着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真的心满意足!”刘祥妹说道。
推进实施“双百工程” 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的部署要求,迅速行动,召开全市实施“双百工程”推进会,并研究制订实施工作方案,完成人员整合任务和线上培训工作,协调落实配套经费,建立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等,全面推进“双百工程”工作落实落细。我市101个镇(街)1441个村(居),2022年底前将配备社工不少1643人,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其中今年全市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社会工作服务点72%覆盖,相关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中。
为推动“双百工程”持续发展,我市各县区及相关镇成立了推进“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省厅搭台,地方唱戏,属地管理,各司其责”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了市民政局、县(区)民政局、市社工督导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到上下联动,良性运转;制定了督导工作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协同督导,统筹推进全市“双百工作”;完善了社工站的管理制度,保证社工站良性、持续发展,推动我市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目前,我市现有19个社会工作服务站、1个服务点、73名社工。在相关乡镇(街道)的直接领导下,立足镇街、深入村居,以社区为本,以家庭为视角,以需求为导向,为有需要的群众、家庭、社区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为留守老人、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留守儿童等民政对象和其他需要提供服务的人群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生计发展、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社区发展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中,落实民政政策,把服务送到民政服务对象的家里、心里,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双百”社工坚持“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原则奋战在一线,在社区(村或居委会)广泛开展站点执勤、测量体温、入户调查,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援助、情绪安抚、生活帮扶、资源链接、危机干预等服务,守好社区(村或居委会)防控的一线。制定河源市“双百”社工站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社区为防疫阵地,不惊慌失措,保持定力,毫不松懈,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后期不断提升民政服务对象的疫情防控意识。
接下来,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增强资源整合能力,联动相关部门、链接社会资源,为民政对象服务,助力社区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推进“市社会工作发展促进会+镇街社会工作与志愿协会”的平台,推进社会工作协力同行;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工的管理服务,提升社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跟踪问效导向,认真总结本地做的好的站点,树立典范,组织互访交流,互相学习,互助成长,注重指导社工在日常工作注重行动的同时要加强反思总结,让“学中做,做中学”能有更好成效。进一步加强保障激励,结合“双百工程”,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业工作岗位和职业水平等级,落实相应的薪酬保障政策;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形成“进得来、留得住”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保障制度。
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度、支持度和满意度,为“双百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营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从制度保证社工有更好的工作氛围、更好的工作保障、更好发展的空间,推动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优化政务服务水平 提升群众满意度
近日,我市正式启动婚姻登记“全城通办”,有效解决了户籍在本市的内地居民外出(不在户籍地)工作、学习、生活的群众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不便的问题,方便了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节约了办事时间和成本。
婚姻登记“全城通办”是市内跨县区办理婚姻登记,即将内地居民婚姻登记由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登记机关办理,扩大到一方当事人经常居住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我市从今年6月21日开始实施婚姻登记“全城通办”,即各县区婚姻登记机关均可办理以下婚姻登记业务(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一是男女双方或一方户籍在本市的内地居民之间的婚姻登记;二是户籍在本市的内地居民同港澳台居民、华侨、外国人的婚姻登记。但是现役军人婚姻登记、补领婚姻登记证、婚姻登记档案查询、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等业务仍由户籍地的县区婚姻登记机关办理,暂不实行跨区域办理。
“这项政策太好了,真是为群众着想,在居住地就能领取结婚证,不用两地来回奔波,太感谢了!”市民罗女士高兴地说道。前几日,罗女士因结婚证丢失需要补办,在了解到可以跨区域通办的消息后,便立即电话咨询工作人员,通过工作人员的指导,在网上进行预约并上传相关资料,最后,在约定的时间顺利补领结婚证。政策的出台让许多年轻人省时省力,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节约各种社会资源,让他们在居住地就能办理婚姻登记各项事宜。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暖心贴心的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就是残疾人两项补贴实行以任意地申请、户籍地审核审定及发放的形式办理。申请人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可以向全国范围内任何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受理窗口提出,不受户籍地限制。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两项补贴“跨省通办”,突破了以往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申请补贴的地域限制,逐步解决了残疾人申请补贴面临的“多地跑”“折返跑”等难点堵点问题,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文/图:本报记者 周慧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