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引领培育大学生以科技、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为河源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
■河职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到紫金县凤安镇下石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资料图片
■省级科技特派员陈艳芳(右)与工作人员一起在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快检中心为果蔬做安全检测。 资料图片
■河职院支农队队员们正在田间帮农户收割水稻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的现象成为长期制约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近年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职业教育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秉承“厚德、强技、奋发、敬业”的校训,培育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能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爱岗敬业的高素劳动者和技术能手。同时,该校通过组织大学生赴贫困山区支教、委任农技特派员下乡助推科技扶贫、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以科技、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
截至目前,河职院累计组织了14批2000余名大学生赴全市30多个贫困村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法律等方面种类丰富多样的系列扶贫活动,惠及群众超过10万人次,为逐步实现教育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应有贡献。
亮点一
大学生下乡支教:力促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知识改变命运。一直以来,河职院秉承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治校理念,通过教育扶贫力促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积极彰显作为一所省示范高职院校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将爱与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边远地区贫瘠的教育土壤中,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勇敢“造梦”。
“同学们好,我叫黄佳,是你们未来10天的班主任。在来到这里之前,我也和你们一样是坐在讲台下边听讲的学生,所以接下来的时间由我陪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这是河职院2018级学生黄佳到贫困山区学校支教的开场白。
2019年7月,河职院开展了主题为“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150名大学生建立起支农队、义务维修队、理论宣传队、文明乡村建设队,分别走进紫金县凤安镇和龙川县新田镇,为当地村民提供务农、义修、宣教、支教等服务。其中,黄佳作为文明乡村建设队的小队长,带领着团队里其他小伙伴一同赴紫金县凤安镇下石村下石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为140名小学生带去了语文素养、趣味数学、英语听说等11门内容种类丰富的课程。
短短10天的时间里,黄佳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颇有成就感。“这是一个互促互进的过程,孩子们学习到了知识,我从中收获了耐心、爱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最令她惊喜的是,在“毕业”那天她收到了学生们送来的手工爱心折纸,折纸内学生们写下满满的感谢与不舍,这是学生们对她最真挚的感谢和最高的评价。
据悉,自2007年起,河职院已连续14年组织约1500名大学生陆续走进东源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紫金县开展了10多场支教活动,惠及5县16个村超过2000名学生,不仅满足了贫困山区孩子们对读书学习的旺盛需求,还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和赞许。
亮点二
农技特派员:为振兴乡村输送“金点子”、充实“钱袋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职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2019年至2020年,先后委派了校内1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到我市32个省定贫困村,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大改善了贫困村的发展面貌。
协助申报农技、农商创新创业项目9个、拉动专项资金逾百万元、研制并试投放农产品烘干产线、成立全省首个村级农产品快检中心……2019年,陈艳芳作为1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的其中一员,积极响应河职院的号召,到省定贫困村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实施科技扶贫。陈艳芳犹如一把“经验丰富”的“开荒犁”,奋力在这片贫瘠村庄里开拓、播种、孕育希望,为振兴乡村发展积极输送“金点子”,让村民们手中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胀,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更有盼头。
据了解,在各级有关部门与河职院的指导下,农技特派员们通过实地调研、座谈对接32个贫困村当下最切实的需求,为各村“量身定制”扶贫方案,精准实施扶贫举措:指导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40多名党员开展党课培训;组织村民进行红心猕猴桃栽培管理、金线莲林下种植、嫁接技术指导等农技培训10余场,惠及百余名农民种植户;协助贫困村申报农技、农商创新创业项目10多个,拉动专项资金163万元;为龙川县紫市镇居民重新规划完善居住环境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在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研制并试投放农产品烘干产线、成立全省首个村级农产品快检中心,在农技特派员的帮扶下,村里一片生机勃勃,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向上向好势头,村干部、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亮点三
大学生“三下乡”:为绘制美丽乡村“新蓝图”增色添彩
“趁年轻,去基层!”河职院鼓励在校学生主动奔赴基层一线、乡间田野,开展以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重点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河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好孩子,我家门前铺晒了一大片稻谷,眼看这天马上要下雨了 ,我和老伴腿脚不方便收不过来,你们能帮帮忙吗?”
“没问题,老奶奶,您告诉我住在哪,一会我带着小伙伴们一块来帮您!”
原来,这是河职院2018级数学教育专业的在读生李锦华利用暑期的时间走进紫金县凤安镇为当地村民提供支农服务,与她同样下乡走村参与志愿服务的其他小伙伴也在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每天与村民同吃共住,实地体验基层一线生活,为村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展现出一幅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生动村居图景,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李锦华告诉记者,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既能够贴近村民,感受乡村文化氛围,又能为当地村民宣传普及党的政策方针,为助推新农村建设贡献个人力量,很有意义。
去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市民群众的心。河职院秉承“疫情期间就近办,志愿服务不间断”原则,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将2020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结合相对贫困地区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要求,开展防疫知识宣传科普、防疫卡口值守、摸排登记、环境消杀、为贫困户学生进行课业辅导等防疫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家乡就近开展就业见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调研、理论宣讲、科技支农、文艺宣传等重点社会实践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内生”动力的源泉。河职院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要求,组建起一支乡村墙绘志愿队,陆续走进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紫金县凤安镇下石村等村镇参与实施墙体美化“扮靓”工程,通过绘制包括党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墙绘作品,充分发挥“文化墙”载体作用,凝聚积极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使其成为当地村民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长廊”,为绘制美丽乡村“新蓝图”增色添彩。
据悉,自2008年起,河职院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村民们带去文化艺术服务、理论宣教、保护母亲河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明乡村建设、奖助贷宣传、禁毒防艾科普等种类形式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内容,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截至目前,河职院累计组织了超过2000名大学生走进东源县上莞镇下寨村、龙川县老隆镇水贝村、紫金县凤安镇下石村等五县一区的18个村,开展近百场志愿服务活动,惠及群众1.8万人次。
新闻现场
科技助农双头村农产品“身价”涨
农产品检测授权“集成式”“一站式”办理、新鲜果蔬进了小小烘干箱立马“身价”高涨,这一切都是因为农技特派员陈艳芳运用科技手段实施扶贫举措的成果。近日,记者走访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寻找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的“致富密码”。
加快农产品提档升级
打造科技兴农“双头村样本”
“我们有绿色无公害的瓜果蔬菜,可这些咱们自个说了不算,得有‘官方’认证才行。”座谈结束后,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党支部书记刘伟雄主动找到陈艳芳:“你能不能想办法证明我们的农产品不含重金属、不含农药残留?”
了解到双头村当前最急迫的需求后,陈艳芳与刘伟雄商议决定——成立一家村级农产品快检中心,满足所有村民销售农产品的检测需求。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源城区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陈艳芳的努力牵头下,2019年7月17日,双头村农产品快检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可为双头村的果蔬产品提供甜度、PH值、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40多项检测服务。现在,除了双头村外,农产品快检中心还能满足坪围村、上村村、陂角村等周边村的农产品检测需求,切实打通了农产品安检的“最后一公里”,为加快农产品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了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的“双头村样本”。
合格的农产品,不仅村民能够放心售卖,消费者也能安心购买食用。陈艳芳了解到,农产品想要真正做到摆上超市货架和进驻电商销售平台,除了营业执照外,还需要出具产地合格证明、“三品一标”质量标志、植物检疫证书等相关资格资质证明,而这些证明均由源城区农检站出具,若村民的农产品在快检中心检测合格后还需要专程跑到区里出具农产品的相关资格资质证明,那么快检中心的便民利民意义将“形同虚设”。陈艳芳通过多番上门沟通对接源城区农检站相关负责人,终于将农产品相关资格资质证明的出具权委托下放到快检中心,解决了村民农产品快检问题,每年还能为村里节省约2万元检测成本。
积极探索科技变废为宝的发展新路子
让农产品“身价高涨”
“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农产品卖得没有烂得快,到头来还是白干一场。”陈艳芳走访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时,村里的青年小伙薛先生向她诉苦道。
新鲜果蔬保质期、贮藏期短的问题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随着村里果蔬产量不断增长,果蔬类农产品因过长的销售流程而不新鲜、腐烂、变质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问题越来越凸显,村民们希望陈艳芳能帮他们出个好点子,看看能否借助科技手段延缓果蔬“衰老”。
烘干果蔬水分是实现其得以长时间保质的一种常用手段,考虑到村里大量果蔬农产品的贮藏保质需求,陈艳芳决定带头试研制农产品烘干产线,通过主持“自适应烘干果蔬产品烘干产线”研究课题申请项目经费,在水果采摘园内设置一间果蔬烘干房,并带领学生、技术、设备入驻,实现为村民免费提供果蔬烘干服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要考虑的便是如何解决烘干设备的供能问题,陈艳芳想起了刘伟雄曾对她提起过,“双创园”和村级果蔬种植基地之间有一家电厂,或许可以解决烘干设备的供能问题。
经过实地考察,陈艳芳发现该电厂从地下铺设了两条余热蒸气输送管道,一条接入距离果蔬烘干房一公里外的龙岭工业园,另一条接到了村里的文化广场,后者相对更具操作可行性,但要将管道接入果蔬烘干房内的条件十分复杂:一是要对管道铺设的沿途进行开挖,不能太浅,工程量大;二是需要在管道安装调温阀门,因为电厂余热蒸汽的温度可高达180℃,但烘干设备所需要的温度仅在50℃—70℃之间;三是对管道质量、厚度要求较高,因管道经过人流密集的文化广场,蒸汽如果泄露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综合上述因素,使用余热蒸汽供能烘干的设想难以施行,陈艳芳只好转而求其次,利用电能运作烘干设备。此次对闲置资源整合再利用的设想,成为陈艳芳积极探索科技变废为宝发展新路子的实践。同时,烘干产线的投放还将大大提升农产品的“身价”,为村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组稿:本报记者 许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