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传承人曾春雷的“蓝图”:
让“墩头蓝”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本报记者 林梓楷
■通讯员 程子跞 廖婷婷
近日,在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的古巷道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曾春雷正带领村民晾晒刚染好的布匹——靛蓝色的布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多年前,曾春雷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潜心研学,本可在北京获得发展机会,但他却选择返乡,将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返乡扎根
让“墩头蓝”焕发新光彩
“回家乡去,用历史文化遗产推动经济发展。”2018年,在新中国形象设计亲历者常沙娜先生的建议下,曾春雷毅然放弃留京机会,回到河源发展。
“不能让先辈的这缸染水在我们这代干涸。”多年来,曾春雷始终坚守这份文化信念,想方设法让“墩头蓝”焕发新光彩。
回到河源后,曾春雷发挥其专业素养,推动“墩头蓝”纺织技艺与现代生活用品、家居用品相结合,赋予了“墩头蓝”时尚便携的实用属性。他还通过“非遗+乡村文旅+科普研学游+文创民宿游”模式,让20多户家庭实现增收。
曾春雷研发的“墩头蓝”文旅研学课程产品获得广东省美育研学教案和课程设计双金奖;“墩头蓝”箱包产品在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中斩获银奖。2023年4月,“墩头蓝”产品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铜奖。
跨界融合
新模式激活新动能
为推动“墩头蓝”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曾春雷积极联动广州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致力探索构建“非遗+高校”模式。
“坚持就会有收获,在多所高校的支持下,‘墩头蓝’有了更新颖的表达方式。”曾春雷介绍,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以“墩头蓝”文化元素为灵感,设计出200多件文创产品;北京服装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将“墩头蓝”染织工艺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推出国风服饰并成功登上广东时装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墩头蓝”古村活化改造提供支撑;广州大学、广州软件学院开发AR互动程序助力“墩头蓝”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曾春雷通过尝试各种跨界合作模式,不仅破解了传承困境、培育了创新人才,更让“墩头蓝”突破“乡土布料”的局限,拓展至时尚文创、数字艺术等领域,为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多方助力
活用染织场馆夯实文化根基
近年来,“墩头蓝”产地的染织场馆因年久失修,出现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等问题,严重影响技艺传承与生产。广东省“三师”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等人得知后,迅速协调相关部门与专业机构提供修缮技术方案支持。此外,市、县人才驿站也同步凝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修复和保护,助力“墩头蓝”技艺重现生机与活力。
修缮后的染织场馆不仅恢复了“墩头蓝”织染生产功能,更成为集研学、文旅、民俗馆展示于一体的基地,近3年接待研学及调研团队超过5000人次。曾春雷说,今后,在市、县人才驿站的大力支持下,他将更专注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与创新,传承发展好纺织植物染整工艺文脉,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