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以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
乡村运营,开辟强村富民新途径
□本报记者 王亚娇
走进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道路干净整洁,路旁绿树成荫,房屋错落有致,户户庭院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近年来,和平县水背村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充分发挥强村公司“全能管家”作用,让强村公司转型为服务乡村发展的“主引擎”,同时做好土地流转和闲置资源盘活文章,推动社会服务和经济收益双提升,实现乡村高效运营,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实现强村富民。2023年12月,水背古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探索企业化运作模式
提升服务管理效能
从建立专业经营团队到聘任职业经理人,再到提高强村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水背村积极探索以强村公司为乡村运营主体的致富路径,通过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将强村公司打造成服务和促进水背村可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支撑,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
乡村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水背村通过“雁归源”计划,将本村外出经商多年、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乡贤陈俊杰引回村里担任强村公司总经理,并聘用专业会计、财务、出纳等工作人员,提高强村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生产、绩效奖励等制度,培育“2.0版本”强村公司。如,优化薪酬待遇保障,建立“股权+绩效”激励机制,公司经营团队薪酬与强村公司经营效益、群众满意度等挂钩。
强村公司以承接水背古村景区运营为抓手,通过合同承包的形式,由强村公司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景区设施维护等服务,以企业化服务取代原有村委包揽服务形式,促进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坚持微利原则,有效控制服务管理成本。按照市场化原则,强村公司依法承接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景观建设等工程,发挥就近就地用工优势,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带动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创新资源盘活体系
高效利用闲置资源
在水背村,四处可见古迹。这里拥有先秦遗址16处、古村落群8处,还保存着不少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古建筑。随着越来越多青年外出务工,水背村出现土地闲置的情况。
“村里通过‘四议两公开’、户代表签订协议的方式,将村集体和村民的撂荒土地、闲置农房、古建筑等‘沉睡’资源打包给强村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强村公司每年向村民支付承包费用和股金。”水背村相关负责人说。
水背村建立“兜底分红”机制,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强村公司集中管理,对承包权人入股的土地以约定保底价方式按年给付分红。共发动493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共流转、整合、集约土地680亩,成功引进了古树缘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业经营企业。
同时,由强村公司组织本地工匠对保存较好的客家围屋进行保护修缮,围绕打造研学基地和特色民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如,将龙聚围打造成为集文化研学、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2024年吸引学生参观研学共1000余人次;将仁修楼升级改造为集住宿、阅读、交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民宿。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成果共享
水背村充分宣传发掘本村懂建筑、懂手艺、懂种植养殖、踏实肯干的村民24人,建立农民专家“技术库”,按照“建筑工匠、水电木工、保洁工、搬运工”等类别进行分类建库,与强村公司签订灵活就业协议,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
“这里有采摘园和亲子乐园,带小朋友来玩,还是蛮好的。”近日,家住和平县城的李女士带着家人到水背村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游玩。
古树缘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水背村拓展村民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农民致富途径的一个缩影。
水背村通过构建联农带农促农富农机制,在同等情况下,要求强村公司优先租用本村的土地、房屋、车辆器械,优先购买本村的砂石、竹木等原材料,优先聘用本地村民,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村民资产赚租金、产品卖现金、劳务挣薪金,累计带动56户群众就业增收,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