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连平县探索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式改革

以“绿”为媒 绿富共赢

2025-01-01 09:35:00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王亚娇

近日,全市首个“生态司法修复+碳汇司法实践基地”在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揭牌成立,这既是践行“两山”理论、服务绿美连平生态建设的创新举措,也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联动机制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连平县因地制宜厚植“绿色家底”,坚持“四绿”并举,探索构建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式改革,系统推动绿美生态建设从“点上”示范向“面上”铺开拓展,加快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互促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98%,排名全市第二、全省前十,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

构建多元参与格局

做好“谋绿”文章

今年以来,连平县成立县委书记牵头的城乡绿美生态建设工作专班,县镇村三级同步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城乡绿美工作推进小组,深入开展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县镇村绿化专项行动,坚持点线面全方位全疆域添绿,以“打造典型、布局景观”为发力点,引导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谋绿”,搭建全域添绿体系,绘就绿美连平画卷。

连平县创新运用“榕树下议事”“拉家常”等基层议事协商模式,组织开展乡贤恳谈会及“邻里夜访”“田间小谈”等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引导乡贤、群众主动捐财献地、投工投劳,共同参与城乡绿化规划布局、城乡风貌提升。

数据显示,连平县累计打造“青年林”“金融林”等系列主题林235片,发动乡贤认捐绿化资金1200万元,动员协调村民腾挪出让闲置土地90.5亩;围绕打造南山公园绿美广东示范点,划分“一廊三区N点”,完成2664亩林分优化,打造2.2公里森林步道、3个榕树主题园、体育活动园等景观,全县10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道等两旁种植三角梅、秋枫及红花檵木超4.5万株,打造绿色通道200公里;规划“一镇一片榕树大林,一村一片榕树小林”的聚“贤”榕林,打造9.7公里“榕树长廊”;已实施91个公园增绿项目,建成“四小园”约1.2万个、“美丽庭院”4800余个,建成森林县城1个、森林乡村1个。

健全长效管护制度

推动系统“护绿”

2023年7月,连平县人民法院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法官”工作室首场巡回审判正式拉开帷幕,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非法狩猎案件。

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是连平县健全长效管护制度,推动系统“护绿”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连平县聚焦队伍、制度、模式等关键环节,通过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建立协同管护制度、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举措,持续织密长效“护绿”一张网,持续提升“生态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中,连平县探索建立“绿美银行”积分兑换工作机制,采取“个人/家庭开户—存取积分—兑换权益”模式,以积分为媒,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绿化管护。聚焦林旅融合,探索第三方景区责任管护和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以500元/亩的奖补举措,推动鹰嘴蜜桃扩种2万亩,进一步发展壮大桃产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村居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乡村绿化共建共管共享发展新格局。

探索绿富共赢路径

助推“兴绿”升华

去年,连平县8.8万亩鹰嘴蜜桃迎来大丰收,总产量约11.2万吨,总产值约21亿元。

鹰嘴桃产业发展是连平县探索绿富共赢路径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连平县多措并举探索“绿富”转化途径,久久为功提升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并进。

推进国储林实现“守绿换金”。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计划用8年时间建设国家储备林30万亩,首期建设10万亩,实现森林增量、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经济增速“五增多赢”。

开发碳普惠实现“借绿生金”。成功打造全市首个碳普惠示范公园,群众通过打卡点扫码记录运动轨迹,获取小程序碳币,用碳币兑换商品和视频会员、购物卡等优惠券,累计发放碳币总量37万个,让绿色经济效益触手可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以东水村等6个村作为示范点申报省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

深化集体林改实现“添绿增金”。积极探索“国家储备林建设+油茶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国家储备林项目龙头带动作用,开展集体林地林权收储工作,实现油茶营造面积1.1万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