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农业与农机专项“无人农场服务乡村振兴”现场会在东源县举行
四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无人农场发展渐入佳境
■与会人员在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观摩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讯 记者 曾敏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近日,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的工厂化农业与农机专项“无人农场服务乡村振兴”现场会在东源县举行,进一步展示我国4年来在无人农场和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赵春江,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郑日恒受邀参加现场会。市领导梁均达参加会议。
在现场作业演示会环节,来自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走进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的万绿智慧农场,现场观摩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抛秧机、无人直播机等完成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机械化操作。
作为我市首个无人农场,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奥秘,在于使用一批依靠北斗卫星实行无人驾驶的大型农机,还能通过云管控平台掌握农田的酸碱度、降雨量、温度、风速等情况,做到“智慧种田”。
“建设无人农场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高效化,达到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罗锡文说,目前,我国无人农场已在传感器、无人驾驶、精准作业、智能管理等四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他们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大无人农机耕种范围,同时进一步提升技术,让农民使用无人农机管理农场如同使用手机一样简单。
技术交流会上,赵春江、郑日恒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其中,赵春江以《农业自主系统技术研究与实践》为题,从人工智能发展、农机应用、农机创新、智慧农业等方面,讲解了我国农业自主系统技术研究现状、发展方向等问题;郑日恒则以《倾转涵道风扇电推垂直起降飞行器关键技术与应用》为题,阐释了我国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的重要性。
我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也必然走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路子,而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市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全面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促进“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推进高水平无人农场建设,努力破解农业生产环节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