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连平县隆街镇坚持党建引领

加速农文旅融合 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4-07-16 09:49:20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夏收时节,连平县隆街镇农户正在收割水稻。

■文/图:本报记者 谭绍丁

实习生 郭明凯

通讯员 曾秋玲 黄小二

当前,连平县隆街镇立新村千亩水稻进入成熟收割期,不少农户趁着晴好天气,一边收稻谷,一边育夏秧,忙碌的身影在田间绘制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夏日农耕图景。

隆街镇地处连平县西南端,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盛产茶叶、甘蔗、丝苗米等农产品。近年来,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等措施,打造具有隆街特色的农业品牌和旅游产品,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隆街镇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超过708万元,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大米品牌

推动农户和

村集体收入“双提升”

立新村水源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有天然良田1400多亩,种植的稻米高产且质优、口感独特。由于之前没有宣传推广和打造品牌,其优质稻米一直打不开市场。近年来,在深圳市驻连平县隆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立新村对大米产业进行品牌化、商品化打造,完成“立新良品”品牌注册申请、产品包装设计。

为确保稻米质量,打响“立新良品”这一品牌,立新村积极引进省农科院优质品种,以村经济联合社作为经营主体,实行统一发放种子、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标准的管理模式,带动全村水稻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在丰富大米产品品类、拓宽产品销路、推进加工车间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动水稻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

2022年至今,立新大米销往深圳、惠州超过15万斤,为农户和村集体共计盈利15万余元,从而实现由“粗放加工、散种散卖”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变。去年,立新村依靠大米销售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22年增长14.5%。该村还深化与隆街镇双头村合作,为双头村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推动农户和村集体收入“双提升”,探索出了先进村带动后进村的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以点带线带面的效果,进一步扩大了“立新大米”的品牌效应,让金黄的稻浪成为农民致富的希望。

打造共享农田

让市民感受田园文化

“回来哟!田里的玉米熟了,可以摘了。”一跨入7月,连平县隆街镇沙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赖文朗就向“共享农田”田主发出了召集令。7月的第一个周末,35户深圳“共享农田”田主齐聚沙圳村,露营野炊摘玉米,在玩乐的同时享受丰收果实。一名田主告诉记者,在沙圳村拥有“一方农田”,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今年以来,他已带家人3次到沙圳村享受“慢生活”。

沙圳村距离隆街镇街区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这里青山环绕、古树参天、绿景如画、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超过90%,一条沙圳溪纵贯村南北,清澈见底,一年四季享受碧水蓝天,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该村还保存有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客家围龙屋,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的自然、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去年初,在深圳市驻隆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沙圳村将闲置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并对外出租,同时整合当地的民宿资源,推出“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融合‘共享农田+体验农耕+乡村旅游’”项目,让城市居民通过田块认领、农学讲堂、农耕体验、丰收采摘、传统民俗、乡村旅游等,感受浓郁的田园文化,体验乡野之趣。经过两轮运营,项目面积由最初的不足2亩发展到如今的15亩,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约11万元。同时,沙圳村以共享农田项目为依托,举办了多场农耕民俗活动,吸引了超千人参加,带动民宿收入超18万元、村民收入超8万元。

    上一篇:500多名教师集中培训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