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埔前镇:
“三资三化”添动力 集体经济展新篇
■黄国平
艳阳高照,乡愁绵绵;稻田金黄,希望涌动。走进源城区埔前镇,迎面而来的是宽阔平整的乡村道路,天空湛蓝,绿意盎然,稻浪翻滚,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画卷。在这里,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埔前镇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战略重心,立足自身地理、生态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组织推动、项目带动、村企联动”为三大抓手,积极探索“资源资金化”“资金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转型路径。通过创新“三资三化”模式,埔前镇打造了“种养+加工+电商+研学”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全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2246万元,同比增长38%。其中,10个村收入超100万元,3个村收入超200万元,2个村收入超300万元。2024年上半年,全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1363.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358.2万元。农村集体经济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经济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资源资金化 集体资源焕生机
走进埔前镇陂角村蔬香园,绿树葱茏,生机盎然,草莓飘香,儿童嬉笑。近年来,陂角村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成功打造了乡村旅游项目蔬香园,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分红收入,每年还实现集体资产增值创收7万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陂角村的成功,是埔前镇大胆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埔前镇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留用地和闲置土地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探索推进合作入股土地盘活利用新模式。一方面,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充分挖掘农村集体经济新增长潜力,精心打造了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邻近河源国家高新区和源城区工业园的地理优势,将农村集体留用地和闲置土地等集体资源评估后以货币形式入股工业园区项目,缓解工业园区建设用地不足问题的同时,迅速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资源转化为资产、资金转化为股金、农民转化为股民”的转变。
资金资产化 农村产业焕新颜
埔前镇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并充分用好用实,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投资发展特色产业,以固定资产与运营方进行合作,获取效益分红。
埔前镇坪围村在深圳大鹏新区资助资金和水库移民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精心打造了集批发零售、科普教育、电商交易于一体的兰花展销中心,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年为农村集体经济带来12万元收益;双头村利用水库移民和扶贫等专项资金,升级打造耕育田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探索融合“休闲旅游、研学教育、亲子观光、团队拓展”的农旅发展新模式,每年可为农村集体经济增加10万元的稳定分红;高围、上村等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结合当地优势,打造了五指毛桃产业园、蓝莓基地、红色文化馆等特色产业载体,有力促进农村集体增收。
资产资本化 村企合作焕新篇
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埔前镇勇敢探索乡村产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强村企合作,明确运营主体、分配关系和管理制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补充,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稳健、优质、高效运转。
陂角、中田等10个村通过资产参股模式,积极参与春沐源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入股,强化了村企之间的共建和共享,每年可获得的投资收益高达75万元。同时,大塘、高围等10个村充分利用水库移民资金,合作投资建设移民厂房,成功吸引河源丰田纺织有限公司落地投产,通过物业出租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过130万元。这一创新合作模式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埔前镇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任务目标,加大投入、优化政策,进一步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提升村集体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埔前的乡村产业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果。(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委员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