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元善镇依托帮扶优势,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奏响产业振兴“协奏曲”
■工作队队员与村民到密溪村蔬菜大棚基地查看蔬菜长势情况本报记者 陈鹏 摄
■本报记者 陈鹏 通讯员 彭文蝶
产业兴则乡村兴。依山傍水,资源禀赋给予了连平县元善镇产业发展的无限“张力”。
“我们去年就来合作社上班了,每月大概有3000块钱工资,还可以照顾家庭,非常感谢深圳帮扶干部对我们的支持和关心。”谈起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就业,元善镇鹤湖村村民黄燕茶和周二批连连竖起大拇指。
“让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这是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学和南山区招商街道办事处组成的深圳市驻连平县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队员们常说的话。近年来,该工作队坚持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抓手,着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用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产业发展】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走进元善镇密溪村蔬菜大棚基地,大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村民刘桂芳与同事在基地里忙碌着。“我来基地干活,一天100多块钱轻松就可以拿到,没想到在村里就有钱赚,为深河帮扶干部点赞。”刘桂芳说。
这是工作队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积极推进产业帮扶,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该项目由后方单位——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70万元建设,开发用地110亩,已建设大棚8.5亩,配套建设自动喷灌设施、冷库、冷链体系。”工作队队员、密溪村第一书记黄志平说,项目建成后捐赠给密溪村村委会总体负责,与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运营,村集体派人学习种植和管理技术,帮扶干部全过程跟进监管运营管理,帮助建立成熟稳定的生产、仓储、销售模式,实现帮扶工作从传统的“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经营转变。
“2023年实现收支平衡,预计今年略有盈余。”黄志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正常运营后年产蔬菜约100万斤,销售收入可达2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0万元,有效带动附近约30名村民就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做好“土特产”文章,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后方单位——南方科技大学的支持下,工作队充分发挥元善镇鹤湖村作为连平县城“后花园”的区位优势,盘活优质原生态养殖环境资源,以辖区内的养殖林地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强村致富之路,成立了连平县鹤湖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鹤湖村党支部领办,建立‘入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支部+合作社+村集体+致富带头人+农户+N’相结合的产业合作模式。”工作队队员、鹤湖村第一书记刘东海说,合作社总投资为63.6万元,主营胡须鸡、胡须阉鸡及初生蛋等,预计年收入156万元,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近年来,工作队主动对接深圳市连平商会、涉农行业协会,会同镇、村引进了华南设施蓝莓种植基地项目、稻蛙生态共生种养循环示范项目等,并协调企业来元善镇调研考察,与当地政府、村委会、农户洽谈交流,全力推动农业种养和农文旅产业项目合作。工作队队长何晓宇说,将持续巩固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成果,打造特色亮点产业,让企业落户元善,让市场选择元善,力争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消费帮扶】
让土产品变成抢手货
“在工作队牵线搭桥下,不光我们‘龟康宝’牌龟苓膏受到热捧,合作社的甲鱼、草龟及龟鳖制品也广销大湾区,2021年7月至今消费帮扶金额达200万元。”连平县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文锋说。
消费帮扶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近年来,工作队从打造元善镇特色产品品牌入手,大力推动甲鱼、龟苓膏、贡柑、三华李等本土地标产品建立标准化生产线,从零散销售逐步向品牌化经营转变,帮助“龟康宝”牌龟苓膏上架“圳品”,让鹤湖“胡须鸡”等农特产品走上大湾区消费者的餐桌。
农产品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体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农民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何晓宇说,工作队除了积极发动各组团单位、对接深圳市总工会等采购农产品外,还广泛探索消费帮扶新路径,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拓宽消费帮扶渠道,建设“深河善品”小程序,上架本地胡须鸡、红薯干、农家米等土特产品;积极联系百果园、“本来生活”“招小播”等头部电商到元善考察,助力贡柑、三华李等上架,利用农产品展销会等契机,大力推介元善镇农产品。据悉,2023年,工作队发动组团帮扶单位消费帮扶8次、金额289.89万元。自2021年8月以来,消费帮扶金额总计434.37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0万元。
元善镇负责人表示,将依托帮扶优势,大力引入优质项目落户,积极联系多方资源,通过消费帮扶持续挖掘镇村消费潜力,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带动镇、村居民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