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兴 向水而为
我市激活绿色引擎,释放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动能
■农夫山泉广东第三生产基地项目 本报记者 邓宇权 摄
河源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方面的新质生产力因何而来?长期以来,我市立足保护“生态好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基础,充分挖掘优质水的发展潜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开发包装饮用水、饮料等产品,朝着打造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前行。
去年,全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上企业已达38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8.42亿元、同比增长9.2%,汇聚了农夫山泉、今麦郎、华润怡宝等知名品牌,包括华润怡宝、农夫山泉三期、紫泉饮料、白象食品等重点项目在内,在建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
因水而兴
经济发展节奏
与市民生活同频共振
叶子杰是东源县骆湖镇人,出生于1994年的他如今已是三十而立。从就读河源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到毕业后任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下称农夫山泉)技术员,再到现在成为一名负责管理数十名员工的部门负责人,这些经历的照片都珍藏在他的手机相册里。叶子杰浏览着自己从穿着校服到技术服的变化,坦言自己的发展与河源的发展息息相关。“农夫山泉落户河源20年了,我经历了其中的9年,我感到自己和家乡在一起成长。”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在生产车间工作的照片。
夜幕降临,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万绿商业广场一派繁忙景象。一家商场在今年1月开始经营,吸引了不少顾客。“卖得最好、进货最快的就是农夫山泉和华润怡宝的矿泉水,附近的顾客消费需求大。”在附近经营便利店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走进商场内,可以看到一楼是百货店和服饰店,人们穿梭在货架间,选购着喜爱的物品。在二楼的生鲜超市,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各种肉类海鲜。人群的交谈声中频频传出不同省份的方言。前来商场购物的顾客,多是附近企业工作人员,有些顾客仍然穿着企业的员工服。购物后的人潮来到附近的美食街,涌入潇湘菜馆、客家河鲜店、三峡菜馆、重庆石锅鱼等各类餐厅,用美食补充一天消耗的能量。
在今麦郎饮品河源公司工作的黄女士在超市购买了鸡腿、花椒油、干辣椒和小米椒,打算回家做一道家乡的四川辣子鸡丁。“河源的气候宜人,空气好,我已经在河源工作4年了。”黄女士表示。
时代前进的每一小步,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大步。以叶子杰为例,他个人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农夫山泉以产业带动河源本地人就业的发展方针,去年,农夫山泉带动就业近1000人。而这要追溯到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紫泉饮料和白象食品等项目在河源的落地,企业项目的落地,则源于清晰的政策导向、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
绿能澎湃
优质水资源得天独厚
源于水,兴于水,滔滔东江奔涌不息。
去年9月,万绿湖景区龙凤岛附近水域再现桃花水母的身影。桃花水母有一定趋光性,它静静漂浮时,如同一片敞开的白色降落伞,等待阳光来临,在水中流连游动时,则像是白色桃花沉醉其间,在水波的轻柔摆动中优雅起舞。桃花水母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2003年以来,已多次在河源万绿湖出现,而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其消失。
万绿湖源于东江水系支流,东江是河源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干流全长562公里,其中我市境内193.6公里;东江流域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0多亿立方米,其中来自我市的水资源总量约134亿立方米,占东江水资源总量超40%,是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重要城市近5000万人的饮用水源。
一直以来,我市深刻认识到保护东江水质就是保护广东乃至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将水质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如印发实施《河源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了《河源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施方案》等,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同时,我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全覆盖,确保任务、责任、措施落实落细。近5年来,我市已累计投入38.53亿元生态环境资金用于水生态保护修复。我市还积极实施船塘河、灯塔河等7条重点支流生态修复蓄水工程,增加28.8亿立方米蓄水量,建设碧道47.4公里。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市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去年万绿湖(新丰江水库)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新丰江水库稳定保持Ⅰ类水质,总磷、氨氮等主要考核指标保持较低浓度,营养状态指数保持贫营养水平,营养状态指数在全国124个重要水库中基本保持前五名,藻类密度水平优于国家Ⅰ类标准(“无水华”级别),是全国首家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的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获评“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中国天然氧吧”。
“优良的水质,离不开每一个河源人的努力。”河源市河湖保护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肖玮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河源人,从事公益事业9年以来,肖玮所在的最早只有7个人的河湖保护小分队,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2.9万名成员河湖保护志愿者组织,他们用每一次巡河时的步伐,每一张公益宣传的传单,实实在在地守护家乡的生态。
激活引擎
释放水经济产业集聚效应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回顾河源水经济产业发展,要把时间回溯到半个世纪以前。1965年,以龙川黎咀梅子山脚断裂泉为取水点的霍山牌矿泉水诞生,成为广东最早开发的优质矿泉水之一。1997年,选用自新丰江水库的新丰江天然净水——我国第一例净水在河源诞生。绿色引擎早早轰鸣,为我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集聚发展奏响了先声。
目前,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可靠路径,聚集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紫泉饮料和白象食品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巨头,且产业链条持续延长完善,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是河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也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依托万绿湖的生态水源,我们将不断研发新产品,与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公司共同经营好市场。”今麦郎饮品河源公司总经理李晓良表示,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化是一种趋势。好水源往往能吸引众多企业,例如长白山靖宇水源、杭州千岛湖等。为此,他们瞄准河源这一优质水源地,借助企业的市场南下战略,2021年在河源投建,2022年8月实现投产。今麦郎饮品河源公司主要产品有“凉白开”“蓝标”“茶萃”等,总投资7亿元,占地面积约150亩,共规划国际先进生产线6条,目前已安装3条,正在安装1条,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3.5亿元,纳税1.3亿元。
“提取万绿湖深层优质水源,经调配、灌装、封盖、贴标、喷码、装箱等自动化工序完成产品制作,这一无菌生产线能实现54000瓶/小时的生产能力。”农夫山泉无菌生产线负责人古科告诉记者,农夫山泉坚持水源地建厂、水源地灌装,截至目前,河源生产基地(一、二期)共有28条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2023年产值达39亿元,纳税达4亿元。
据了解,为积极响应市政府打造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号召,农夫山泉河源基地三期项目于2023年10月开工建设,占地面积约420亩,投资总额15亿元以上,计划投入生产线20条,将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壮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持续作出贡献。
记者手记
聚焦产业需求 释放集聚效应
通过查找资料,与企业负责人交谈,从中追溯我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产业发展脉络。
在采访过程中,相关企业负责人频频提及选择落户河源时的考量,以及河源水源地与浙江千岛湖、吉林长白山的相似之处。基于水源地优势,当下,我市正通过做好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精准服务,再根据该企业的类型、业务、市场需求,因行业施策,因类型施策,因企业施策,因具体业务和生产产品施策,构思招商引资逻辑,扩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朋友圈”。
当前较为知名的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所在地也是走过或者正在走着相似的路径。佛山市三水区以健力宝、强力啤酒、隐雪等本土品牌的成功经验为牵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饮用水方面推动了屈臣氏项目落地,啤酒方面推动了百威啤酒、嘉士伯重啤等项目落地,软饮料方面推动了可口可乐、红牛等项目落地。杭州市淳安县则通过吸引农夫山泉、千岛湖啤酒等知名企业扎根,逐步推动诚承威士忌、承德露露、焕睿饮品、噢麦力等细分赛道企业落户。
可以预见的是,我市将继续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吸引更多品类、更多行业的相关企业落户,打造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雷宇烁 廖司弦 朱晓颖
■通讯员 黄惠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