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驻埔前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打造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
激活“邻聚力” 乐享“邻距离”
■本报记者 彭冲
村民之间有小矛盾小纠纷,邻里沟通及时安抚;村民有急事突发求助,左邻右舍成为“自家人”……
这感人的一幕幕,时常在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车角村民小组发生。自村民杨亚生的家门口挂上“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的牌子以来,这里成了村民化解邻里纠纷和寻求帮助的“幸福驿站”。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源城区驻埔前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持续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分行(下称河源农行)打造“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让邻里在互助过程中浸润文明乡风。
左邻右里携手打造
基层治理新样板
“工作队的服务很好,联系农行为我们免费提供报纸、茶叶、茶杯、纸巾。”“我们有问题或者诉求,也会来这里反映。”在“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话家常的老人说。
今年3月,工作队在下乡调研时,发现杨亚生家里聚集了不少老人。交流中,杨亚生妻子李红梅的一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从年初到现在,我自掏腰包买了两箱一次性纸杯,快用完了。”
埔前镇陂角村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900户4500多人。工作队在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过程中,与杨亚生夫妻及附近村民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建议,随后提出了成立“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的设想。多次联系沟通后,工作队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分行携手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让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构建邻里守望、互助共享的乡村治理网络,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
河源农行
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不离乡宅、不离乡邻、在家养老,是不少农村老人的期盼。“我很乐意发挥余热,与周边村民同享乡风文明。”李红梅说,她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烧水,早中晚都会有老人来家里喝茶“说事”,村里的干部也会定期来家里和老人聊天,介绍村里的产业发展项目,大家对生活更有信心了。
近日,记者在“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看到,工作队队员及村“两委”干部一早就向村民派发当天的报纸,解读“邻里有约”相关内容,宣讲“百千万工程”的最新政策要求等,并传达镇政府召开的“埔前镇打造‘河源南大门’工作部署会议”内容,让村民了解镇、村关于乡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项目情况,引导村民主动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做到大家“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和事”。陂角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李明康表示,该联络点在村务通知、项目宣传方面起到很大作用,相当于把宣传阵地前移了,诸多基层治理难题将迎刃而解。
黄晓军是河源农行派驻埔前镇的金融助理,也是工作队的一员。自2021年7月进驻埔前镇以来,他深入走访农户、小微企业了解资金需求,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讲,为他们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至今发放1.2亿元的金融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他表示,打造“左邻右舍互助联络点”,方便村民开展志愿活动、网格治理、党群议事等,也是该行积极探索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希望通过该联络点,促进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及服务,让大家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