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白溪“放养”首批130株“植物界大熊猫”
国内大苞山茶首次野外回归
■昨日,首批人工培植的130株“植物界大熊猫”——大苞山茶,在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放养”。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讯 记者 田红秀 冯晓铭 田清秀 昨日,首批人工培植的130株“植物界大熊猫”——大苞山茶,在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放养”。这也是国内大苞山茶首次野外回归。
当天,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紫金县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共同举办全市首次“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季”启动仪式暨大苞山茶野外回归行动,首批人工培植的130株大苞山茶在原生地——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散滩水库片区种植,让濒危的大苞山茶在紫金栖息地自然更新与繁衍,进一步保护和扩大大苞山茶野外种群。
大苞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的瑰宝,也是广东乡土珍稀树种,数量极为稀少,因为濒危程度与大熊猫相当,因此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经过多年努力,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致力于大苞山茶的调查、保护和研究工作,成功摸清了大苞山茶的野外分布状况。目前,在该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发现大苞山茶3000余株,结合国内外调查数据,表明该自然保护区就是大苞山茶的全球中心分布区。
“此次行动不仅是广东省首次,更是国内大苞山茶首次野外回归。”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廖文波表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和野外回归等多种方式,在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回归,是恢复、重建种群、摆脱灭绝威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红锋表示,此次行动表明我省对大苞山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助于扩充大苞山茶野外种群,标志着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保护步入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野外回归有机结合的新阶段,更标志着该自然保护区管理从基础、初级的保护实现向高水平保护提升。
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叶钦良介绍,目前,该自然保护区内拥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5种,均属于珍稀濒危植物。从今年开始,每年春季都将开展珍稀濒危植物回归野外行动,让条件成熟的物种逐步回归野外,进一步稳定和扩大野外种群,让美丽的珍稀濒危植物逐步摆脱濒危状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