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村貌换新颜 产业发展后劲足
——探寻和平县公白镇美塘村解锁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本报记者 肖斌
客家文化长廊、福美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情景雕塑群、村居彩绘壁画……冬日时节,走进和平县公白镇美塘村,随处可以见到以客家文化为元素的景观设施尤其引人注意,让乡村“颜值”再提升,村民幸福生活再“加码”。
近年来,美塘村推行“党建+乡村振兴”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高质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解锁乡村振兴“幸福密码”。
建设和美乡村“新样板”
在美塘村村口处,村道平坦舒适,路旁村居的墙壁上绘有客家家文化、鲤鱼跳龙门、农家风情写实、山水画及和美美塘壁画,与阡陌农田、花草树植等相映成趣,为宁静的村庄增添了生机与灵动。“现在的村子和以前比真是大变样,环境好了,配套设施也更完善了,日子真是越过越美。”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李国忠的话语里满满的幸福感。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美塘村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先后完善了河道整治、村道沿线景观提升、民房外立面改造、文体广场和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等工程。全村实行卫生环境“门前三包”制度,同时通过制定务实管用的新村规民约,进一步促进和美乡村建设。“自驻镇帮镇扶村以来,我们争取到深圳福田区对口帮扶资金640万元,实施了美塘村风貌提升项目,对进村道路两侧进行了地面清表栽植花草覆绿,修建文化长廊、文体广场、四小园、浮雕及沿河碧道等景观设施。”深圳福田区驻美塘村第一书记韩会胜介绍说,工作队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生态宜居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
此外,该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十佳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打通宣传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村民以实际行动参与和美乡村的建设。如今,美塘村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人和”的绿色发展道路,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荣获“河源市文明村镇”“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美塘村的福和乡村振兴花卉示范基地,大棚里种植的各种花卉琳琅满目,实验室消毒区、作业区、培育区各功能区规划分明,不少村民正在进行培育、打包装箱等作业。
“在各级政府部门及驻公白镇帮扶工作队的推动下,龙头企业广东德福农业有限公司在美塘村打造了福和乡村振兴花卉示范基地。”美塘村党支部书记李伟扬介绍说,该企业是美塘村“一村一品”企业,在美塘村设有60亩现代农业设施大棚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同时有效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村民收入。
广东德福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羡表示,目前基地以红掌、白掌、发财树、招财树、吉利红、狼尾蕨四大系列,12个品种为主的精品小盆栽产品线,2023年花卉小盆栽产量720万盆,产值约8600万元。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形成了帮扶、自建、租用、务工等四种“公司+农户”合作共赢发展的“德福模式”,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达到了“1+1>2”的效果。
“在花卉基地,我们村有80多名村民在这里长期就业,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日子过得很幸福。”美塘村村民刘文英说,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和孩子,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李伟扬介绍,除了花卉产业,美塘村还积极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土地,结合美塘村山地多的特点,引进光伏产业项目。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该村流转土地用于发展中药材种植、“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林、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该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元。“目前村集体年收入达60多万元。”李伟扬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