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柳城镇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
机器慧种地 农业变聪明
■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海波
风吹稻浪起,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下称万绿智慧农场)的3950亩晚季水稻已经进入成熟期,收割在即。万绿智慧农场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过程生产环节无人化;柳上美人茶叶现代化加工厂房可日处理茶青1.75吨;大地农林“云度”山茶油数字化工厂建设正在持续推进中……柳城镇全方位激发农业活力,智慧农业初显成效。
今年以来,柳城镇以市领导同志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为牵引,聚焦“一镇一策”重点任务,结合自身优势产业,瞄准农业大镇专业镇发展定位,主动作为抓落实,全力打造全省水稻制种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全国无人水稻、无人花生、无人小麦农场示范标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智慧大脑”加持
农事作业开启智能时代
走进万绿智慧农场,千亩金黄映入眼帘。“在农田管理上,我们引进了智能巡田技术,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对水稻的长势、病虫害等进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的各类指标,提醒我们启动灌溉、施肥等作业。”万绿智慧农场负责人叶小波说,智能巡田系统减少了用工人数,让田间管理更加轻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万绿智慧农场如何玩转农业?该农场以人工智能科技为手段,利用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等,打造农田数字化系统,把过去看天种田,变为看数据种田;利用5G通讯、物联网和卫星导航技术等高科技,智慧无人机、田间作业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农机巡田等农事作业,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开启智能农业新时代。
据悉,该农场还拥有无人驾驶旋耕机、激光平地机、插秧机、变量施肥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全套智能化作业机具,有了“黑科技”的加持,农场用工成本降低30%,生产效率提高50倍以上。
好的技术还要配备好的品种,为了做优水稻品质,今年,万绿智慧农场和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辟试验田20亩,种植28个品种的水稻,按照统一制定方案、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播种要求、统一田间管理,以期让更多农户种上高产、优质、抗倒、抗病的新品种,达到稻谷增产、投入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在市领导的督导下,柳城的‘东江航天丝苗米’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柳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万绿智慧农场的“东江航天丝苗米”年产量超2000吨,制种量超500吨,发展前景良好。
引进现代化生产线
打响“两茶”品牌
位于柳城镇石侧村的半嶂山,层层叠叠的茶山望不到尽头,秋风吹过,绿意翻涌,在云雾间别样迷人。河源柳上美人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下称柳上美人公司)流转半嶂山3000亩土地,种植龙井43号、台湾金萱、梅占、铁观音、苦丁茶等品种。为了更快推动茶产业链转型升级,该公司上半年引进了省级现代茶叶产业园项目,其自动化生产线可日处理茶青1.75吨,生产干茶0.7吨。
据介绍,柳上美人公司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不锈钢滚筒炒茶方式,大大降低了茶叶的损耗,确保每一批茶叶都保持叶片的完整。“传统的锅式炒茶锅底加热时间长、锅壁受热不均,炒出来的茶叶品质、口感、外形均有影响。”该公司负责人吴粤卿说,现在从事农业与以前不一样了,“科技”二字很关键,他们一直在不断改进制茶工艺,以期生产出更多优质好茶。今年有了生产线的加持,他们对冬茶的制茶环节更有信心了。
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正在成为我市茶产业新的增长点。在茶产业高速协调发展的同时,我市提出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柳上美人作为我市好茶品牌的主力军,市、县、镇有关部门积极引导茶企参加绿博会、粤茶杯、全国茗优茶、亚太铭杯等展览活动、茶叶赛事,展示炒制技艺、茶叶品质等,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久前,柳上美人绿茶荣获第14届粤茶杯特别金奖。
柳城“两茶”远近闻名,另一茶是被誉为“黄金油”的油茶。走进位于柳城镇围星村的东源县大地农林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地农林)的油茶基地,工人们正忙碌有序地采摘油茶果。该公司在柳城种植油茶6000多亩,预计今年产量达800吨,产值超千万元。
“我们公司的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河源)油茶生产线项目即将完工,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产业链条完整化。”大地农林相关负责人张雨红说,该公司紧盯智慧农业发展风向,准备发展智慧型油茶产业,建成后由原来传统的种植、管护到物理取油、精炼的传统工艺,发展成数字化无人管理。
大地农林的“云度”茶油曾获评“广东十大茶油品牌”,为了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今年5月,在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暨2023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上,大地农林携旗下“云度”山茶油参加,且在评比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农业转型的内生动力。“在发展智慧农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努力掌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也要用好高校、企业的数字生态力量,用数字化手段加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柳城镇相关负责人说,该镇将持续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此带动柳城镇旅游业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