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突出多元共治,让乡村变得更美
创新基层治理 促进乡村善治
■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突出多元共治,让乡村变得更美。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近日,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礼坑村是革命老区村,红色底蕴深厚,曾被毛主席接见的“断掌女英雄”叶莲香就是出自该村。近年来,礼坑村紧密结合当前乡村发展实际和村民认知水平,全面总结疫情四级网格防控工作体系、官田村积分制分红、村民理事会工作机制等经验和做法,通过充分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在基层治理上取得突破和创新,走出一条乡村善治新路。
“五老一贤”工作法
化解矛盾纠纷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礼坑村党支部书记许达恩说,礼坑村在推动乡村治理中,率先创新推行矛盾纠纷化解“五老一贤”辅助工作法,通过将威望较高、热心村级事务的“五老一贤”群体(即老族长、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退伍军人和外出乡贤)选为人民调解员或人民调解顾问,充分发挥老族长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和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退休老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老教师教书育人的经验、老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的高尚品质,引导“五老一贤”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和社会治理工作,发挥在矛盾纠纷调处上的助推、润滑和“临门一脚”作用,有效形成源头预防、排查和化解的工作合力。
据悉,礼坑村已连续 3 年没有群众到镇级以上部门投诉上访,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上交、风险不外溢”的维稳目标。
“小积分”推动“大治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礼坑村有3个积分兑换商店,村民的积分达到75分以上即可兑换奖品。
“小积分”推动“大治理”。近年来,礼坑村率先创新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支撑、民意保障、积分激励”的农村治理“网格+积分”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发展规律,依托网格管理体系,以积分为激励,充分整合调动党员队伍、细网格小分队、“五老一贤”调解队、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长、妇女广场舞蹈队等多个群体力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觉性,推动形成乡村治理长效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2020 年,以礼坑村为试点开始推行的“‘网格+积分’助建善治龙窝”获评河源市基层党建示范品牌,“开启‘微网格’、创新‘小积分’、带动‘大治理’”项目获河源市“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一等奖。以礼坑村为代表的《“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紫金探索》案例成功入选 2021 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十大最佳案例。
一项项奖项表明,村里的卫生环境、村民素质、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变。“以前早上上班首先要清理村道的垃圾,打扫公厕等,现在村民的素质提高了,我更多的是照看好村道两旁的花草,让村里变得更漂亮。”礼坑村保洁员黄清香说。
试点推广“禾坪说事”
基层治理模式
自紫金县推广“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以来,礼坑村切实将“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作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的延伸进行试点推广,及时制定工作方案,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召集村民群众、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等人员,以平等围坐的形式激发村民表达意愿,积极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民情民意收集、关切领域解答等,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目前,礼坑村共收到群众反映的民生热点问题和建议6件,其中推动解决5件,上交办理1件。所有交办的事项均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真正架起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
许达恩表示,接下来,村里将继续以老百姓需求为出发点,实实在在解决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用实干实绩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红色礼坑家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