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突出治理重点、加大执法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河源力争在民生领域打假上取得新突破

2023-09-13 09:52:40 来源:河源日报

近日召开的全市打击侵权假冒暨烟草打假工作会议透露,去年我市各“双打”职能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双打”工作要求,组织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各“双打”职能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4.2万人次,查处各类案件2804宗,其中移送公安机关案件63宗;组织开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销毁行动两次,共销毁货值4900多万元的各类侵权假劣烟草制品、食品药械、日用品、玩具等商品,有效整治和规范了我市市场经济秩序。

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和各“双打”成员单位将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突出治理重点,加大打击网络销售侵权假冒的力度,不断完善电子烟等新业态的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坚持统筹安排、注重谋划、加强协作,力争在民生领域打假上取得新突破,依法严厉惩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同时,我市各职能部门将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实施,加强宣传引导,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打假的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大力强化商标、地理标志、专利、版权、植物新品种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名称权、线上线下印刷销售非法盗版出版物、盗版盗印违规发行、侵权外资企业商业秘密、商业标识混淆不正当竞争、商标恶意抢注、商标专利侵权假冒、侵犯林草植物新品种权、假冒授权品种等违法行为,持续加大对恶意申请注册商标、违规使用商标、专利重复侵权、群体侵权、恶意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更好发挥行政保护优势。组织开展好“秋风2023”、青少年版权保护季、院线电影版权保护、网络销售图书市场秩序等专项行动,净化版权市场。组织实施地理标志和特殊标志保护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落实软件正版化工作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软件正版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软件正版化、制度化、规范化。

持续开展重点产品治理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以食品、药品、燃气具及配件、电动自行车及电池、儿童玩具、日化用品、煤炭及其制品、建筑用钢筋、水泥、电线电缆、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烟草制品为重点产品,组织开展食品“四个最严”攻坚年、药品安全巩固提升、“铁拳”、反餐饮浪费、打击走私冻品、茶叶过度包装、加油站计量作弊、电动自行车及电池质量安全整治、燃气灶具及配件整治等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强化网络非法销售、非法生产窝点和非法销售链条等案件查办,严查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部署开展(抑)菌制剂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监督抽查,依法依规从重查处(抑)菌制剂违法添加化学药物、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依法打击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无配额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全省打击涉烟违法犯罪“粤剑”专项行动,依法打击非法添加违禁成分制售“上头电子烟”及“奶茶杯”“可乐罐”等假冒伪劣电子烟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整治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侵权假冒案件频发,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监督抽检不合格复发率较高,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市场、重点渠道、重点领域的监管,以集中交易市场、城乡接合部、寄递市场、进出口市场为重点区域,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提高暗访排查频次,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紧盯互联网、电子商务、食用农产品、农资等重点领域,持续组织开展“剑网2023”、互联网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种业监管执法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全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龙腾行动2023”、出口转运货物知识产权保护“净网行动2023”、寄递渠道知识产品保护“蓝网行动2023”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电子商务领域侵权假冒、仿冒混淆不正当竞争、电商刷单炒信、买卖快递单号、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化肥、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各类违法行为。完善侵权假冒商品无害化销毁工作制度,确保应销毁尽销毁,防止侵权假冒商品再流通。

强化部门协调联动

构建共治良好格局

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席会议、线索通报、案件流转、执法联动、检验鉴定结果互认等制度机制,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联合侦办打击。稳步探索检察公益诉讼,推动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赔偿制度实践探索与制度完善,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集中统一履职、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依托“信用广东”平台推进侵权假冒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加强违法失信行为记录的曝光和惩戒,进一步规范企业主体行为。注重执法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及时曝光典型案例,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实施有效引导,开展知识产权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普法宣传,积极营造知法、守法、护法社会氛围。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双打”工作纳入平安河源建设考核,促进地方政府落实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属地责任。(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戴小茜 陈文江)

    上一篇: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195名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