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质量水平,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质量水平,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日前召开的全市质量强市工作会议强调,质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衡量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全市上下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质量水平,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积极对接国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和差距,把质量强市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力气解决好质量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明确工作目标 全力推进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广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对质量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我市按照国家和省质量建设纲要的要求,加快制定贯彻实施方案,提出河源质量强市建设的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全方位推进我市质量工作走深走实。
围绕产业升级,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等产业质量升级,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对标国内先进标准,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发展一批引领性强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实施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开展重点产品与国内外标杆产品的执行标准和关键质量指标“双比对、双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加强市级质量机构的质检、标准、计量、特检等综合能力建设,布局建设省级及以上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建立需求调查、上门指导、持续改进与跟踪服务机制,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
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提升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制度,擦亮“万绿河源”农产品金字招牌。
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质量安全首负责任制。推行智慧质量监管,开展质量线上帮扶“产品医院”。加强质量法治宣传,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违规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强县、强企、强业活动,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加大质量抽检、违法案例和消费投诉等信息公开力度,引导消费者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大力弘扬质量文化。
加强统筹联动 形成强大合力
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好质量工作,实现质量强市,推进质量提升,必须要全市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强化统筹联动、考评促动和全员齐动。
强化政策保障。市场监管、工信、住建、商务、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健全质量监管体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强化统筹协调。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检查考核,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把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引导全社会提升质量意识,加大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发动各行各业和基层一线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弘扬先进质量文化,形成齐抓共管、运行高效、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格局。
强化考核评价。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压实质量工作责任,高质量完成2023年省对市、市对县区的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推动我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张奕聪 陈文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