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监管效能 守牢安全底线 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市场监管工作上半年成绩单亮眼
今年上半年,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监管效能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守牢安全底线,规范市场秩序,紧抓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放管服”改革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提升市场准入准营便利度。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证照联办”两项改革,持续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大力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加强全程网办的导办帮办和宣传服务,上半年我市企业开办网办率达89.70%。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56962户,同比增长3.98%;全市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15365户。
推动我市标准地址库建设。将源城区、河源国家高新区、江东新区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到省“一网共享”平台,实现企业登记注册住所(经营场所)与标准地址库在线智能核验。
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制定印发《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 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6项具体措施和3项有关要求,切实帮助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增强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截至6月底,我市个体工商户升级设立企业共1343家,同比增长4.68%。其中,今年个转企新增36家,同比增长44%。
深化药品化妆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专营乙类非处方药的经营者和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延续实施告知承诺制,对药品等关系公共安全和群众健康、不具备取消审批或实行告知承诺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采取压缩审批时间、压减申请材料等方式优化审批服务,特殊药品运输证明审批等许可审批事项的承诺办结时限压缩到1个工作日,简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申办直营店行政许可办理程序。
有序开展要素市场运行监管行动。成立我省首家农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开展涉农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健全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营造良好有序的营商环境。
强化质量强市建设
持续改善发展质量
健全质量工作机制。有效发挥质量强市办的组织协调职能,组织召开全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完善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广泛开展《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学习宣传活动。2022年度省质量工作考核中我市为B级第一。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围绕电子信息、饮用水等产业,协调整合市场监管优势资源,开展全方位质量诊断服务,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开展2023年“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上半年共服务医疗卫生单位74家次、企业1636家次,共检定/校准计量器具54011台(件)、免收检定费用349万元。
实施区域产业集群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提升行动。针对眼镜、家具、儿童用品、化肥、建筑钢材等18类质量问题集中的产品,开展集群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提升行动。
夯实质量基础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2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工作,今年新创建省级标准化试点1个、立项地方标准4个、“圳品”10个、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88项。加快推进计量标准建设,今年以来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9个,目前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共有213个,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效能。
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保护指导,组织开展2023年“清源”、“护航-2023”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上半年,共查办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18宗。印发实施《2023年河源市战略性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工作计划》《贯彻〈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推进计划(2022—2025年)〉实施方案》等,强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指导服务。
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建设2家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设立我市首家专利预审服务工作站,专利申请授权时间从22个月压缩至3个月。1月—6月,全市专利授权量1731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943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3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0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33707件;1个项目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高价值商标品牌培育大赛获“商标品牌培育银奖”,1个产品在首届地理标志产品广货手信节获“广货好手信”称号,2个项目获得第24届中国专利奖。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4家、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5家、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2家,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企业累计109家。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联合多部门制定印发《河源市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今年以来,我市各县区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系列活动9场、惠及企业200余家;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为34家广东乡村振兴板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意向质押融资金额超5亿元;与交通银行、广发银行分别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两家银行计划在3年内为我市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亿元。截至6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12笔,登记金额5.33亿元,同比增长304.91%。
强化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建立地理标志申报项目储备库,“东源仙湖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我市首个经核准通过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平鹰嘴蜜桃”“和平猕猴桃”“康禾茶”“龙川大米”等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并获受理。成立服务河源米粉产业和品牌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牵头起草了以“河源猪脚粉”为代表的河源美食品牌实施方案。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在灯塔盆地成立全省首家实体化运作的农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深挖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推动农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统筹协调做好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印发《河源市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专项抽查工作方案》,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及做法。
进一步强化反垄断工作。部署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专项行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排除限制竞争等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排查一批民生领域典型垄断案件线索。
强化重点领域价格监管。持续推进涉企收费治理,加强涉疫物资、生活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工作,开展殡葬服务、教育收费、公用事业服务行业、农贸市场等重点民生领域价格监管检查,强化价格监测预警,截至目前,全市共立案查处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案件47宗。
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组织开展2023年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打击传销专项整治行动、“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升服务月”活动。
加强市场安全监管
守住发展安全底线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监管,组织开展食品小作坊提质行动、“湿粉统一查”行动、酱腌菜专项整治、“反餐饮浪费”专项行动、春季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酒类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专项行动。上半年,全市共快检食用农产品79006批次,占全年任务数的53.52%;落实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工作,共抽检食品9766批次,任务完成率57.45%;持证餐饮服务提供者“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84.41%,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持证率100%、公示率100%。
深化药品监管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两品一械”跨县区综合监管模式,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底线。我市在省2022年药品安全责任考核中取得全省第十名、粤东西北第一名的突破性成绩。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产品监管建库工作,全市已建立制造业生产者、销售者8.52万户档案数据库。强化工业产品、危化品及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从生产环节到标准化生产,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目前已完成对全市水泥、工业气体等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拉网式、全覆盖检查。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开展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充电器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系列行动。动员部署全市工业产品经营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定。
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2023行动、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市场监管领域燃气安全整治、违法生产使用小型锅炉案件查处行动、小型锅炉专项排查整治、中小游乐场所大型游乐设施及客运索道专项整治、油气长输管道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行动,开展“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电梯安装维保单位专项执法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3703人次,检查特种设备从业单位1058家次,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278份,立案42宗。
做好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网络交易监测监管,截至目前,我市累计监测网络主体4910家,发现及处置涉嫌网络违法行为25宗。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加强重点领域广告导向监管,持续加大医疗、药品、医疗器械、食品、保健食品、房地产、金融理财、校外培训、明星代言等民生重点领域广告监管力度,上半年共查办各类虚假违法广告案件22宗。开展检验检测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全市农贸市场提升行动,积极做好创文巩卫工作,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创建“放心消费承诺单位”805家和“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368家,提前半年完成2023年“放心消费粤行动”省民生实事工作任务。上半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8036件,办结7387件,办结率91.9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272.6万元;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办理案件779宗,其中移送公安案件8宗,移送其他部门案件2宗。
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制定印发《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试行)》《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图(试行)》和《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文书制作规范(试行)》。加强行刑衔接,出台《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河源市公安局协作工作制度》。
强化信用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有机整合,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覆盖、部门联合监管常态化,统筹做好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治理工作,我市2022年度企业年报公示工作排名全省第二。
加强政策措施落实。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议精神,围绕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市委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工作,率先出台《关于服务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紧抓五大方面,大力实施市场监管“二十条”举措,切实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市场监管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
厚植市场监管文化。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精心打造市场监管新闻宣传品牌,不断丰富“河源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市场监管在线”河源日报专栏等宣传内容,同时在河源广播电视台开设“聚焦市场监管”专题栏目,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模式,用心用情讲好市场监管“好故事”。(本报记者 张伟燕 通讯员 张奕聪 戴小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