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凝心聚力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综述

2023-07-20 09:33:29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升级改造后的万绿湖风景区焕然一新 杨坚 摄

有山者地秀,拥水者田灵。在河源,有一处山水兼得、灵秀并存的胜地,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得名万绿湖。自1995年万绿湖风景区成立以来,具有极高生态服务价值、观赏游憩价值的万绿湖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和游客的青睐和认可。近年来,万绿湖以其优质资源和独特魅力,获得了“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中国好水水源地”“中国天然氧吧”“广东省十大最美旅游目的地”等荣誉,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秀美山水,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休闲度假胜地。

随着国内旅游行业标准的不断升级,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呼声也愈加强烈。2016年,我市正式启动了万绿湖5A创建工作。2019年11月,万绿湖风景区顺利通过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定,获得了创建5A的入场券。今天,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已全面升级的万绿湖风景区,正迈着铿锵的步伐,全力冲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坚持高位推进 全员共创

“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对万绿湖乃至河源旅游发展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河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打造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品质、整合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万绿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5A级标准是中国旅游景区的最高标准,为此,我市高位推进,举全市之力推动万绿湖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冲刺。

今年7月1日,万绿湖举行了开渔节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慕名前来分享了丰收喜悦。同时,也有游客提出“不是说万绿湖是广东重要的水源地,一直保持着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吗?怎么还能大兴养殖?”的疑惑。对于游客的这一疑惑,万绿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增殖放流是万绿湖生态保护的一大举措。万绿湖的渔获大部分来自禁渔期的增殖放流,其目的是以鱼净水,最大限度发挥鱼类对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功能,增强万绿湖的水体自净能力,与传统的养殖有较大的区别。

据了解,为了大力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市不仅谢绝了大批高回报、存在污染可能的沿湖工业项目,而且将万绿湖创5A工作列为2023年市、县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之一,专门成立万绿湖创5A整改提升专班,举全市之力推进创建工作。特别是去年8月收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5A创建工作的反馈意见以来,我市全面对照文化和旅游部反馈的游客中心功能不完善、主题文化彰显不力等问题,严格对标扎实整改,全力以赴提升景区品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在已投入5.5亿元创建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再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力保障万绿湖创5A工作顺利开展。

软件硬件齐升级 文旅交融强品牌

游客服务中心已全面改造提升;新增家庭停车位10个、无障碍停车位10个;已全面梳理景区内及外部交通标识标牌,更新、增设统一风格内容标识标牌300多个、语音讲解二维码200多个;开展全链条、全环节提升工作,制定导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计划,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2场次、培训从业人员1373人次……

目前,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升工作已全面完成。不仅全面完善了景区智慧导览系统、游客集散中心及生态停车场服务配套,优化了客家风情街的建设和运营,积极开发景区夜市经济,打造景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等,还计划投入2.2亿元、分三年推动新能源电动游船建造工作。其中,第一批3艘30座的新能源电动船已于5月15日下水运营,第二批2艘109座的新能源电动船将于下月运抵景区。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如今万绿湖的生态基础更加坚实,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在“优”等级。此外,通过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智慧化景区建设得到有效推进,景区面貌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景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五一假期,万绿湖风景区共接待游客约35.8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上升451.03%。同时,景区结合实际,通过深入挖掘景区生态文化、移民文化、客家文化亮点,将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建设中,景区文化亮点不断增加,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今,万绿湖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在冲刺的路上,万绿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加大万绿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巩固生态优势,不断强化景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景区产品,充分植入文化体验,按各游览区主题定位,深入打造亮点突出的主题,定期举办万绿湖音乐节、万绿湖开渔节、穿越万绿湖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优化体验项目,提升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以万绿湖风景区为龙头,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辐射带动周边精品乡村民宿、特色产品等旅游资源,联动全市其他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全域旅游新局面,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本报记者 谢少娜)

    上一篇:博士站建到村 释放致富“蘑”力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