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江书院致力打造“院馆结合”河源模式
建设河源文化新高地
■第十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河源)在槎江书院举行。
■文/图 本报记者 谢少娜
“这是广东省首批建设的10个岭南书院项目之一,目前槎江书院有1803平方米,分为核心区域、多功能报告厅、地方典藏室三大部分……”近日,在河源市槎江书院,该书院执行院长赖金凤为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了槎江书院的基本情况。
据介绍,坐落在市图书馆内的河源市槎江书院建于2021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2021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关于建设岭南书院的有关要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槎江书院的建设和提升,按照省委宣传部《打造岭南书院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致力于探索“院馆结合”的河源模式,将槎江书院打造成为一个集学习教育、志愿服务、道德讲堂、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书院,建设河源文化新高地。
立足阵地开展丰富活动
为客家文化传承提供
阵地保障和人才支撑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河源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2月25日,由市委宣传部、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秘书处主办,河职院人文艺术学院、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深圳大学客家研究所、河源市图书馆、槎江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河源)在槎江书院举行。国内近百位知名文化专家、学者齐聚河源,以“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研讨,推动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月8日,一场由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办,河职院、河源市图书馆、槎江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在槎江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40所高校的近70名专家学者齐聚河源,以“以方言唤醒文化认同”为主题,就客家方言本体研究、客家方言的语言接触与演变、客家方言的保护与利用、客家方言文化研究、客家童谣和客家山歌研究、客家方言数据库建设、海外客家方言研究等议题展开研究探讨,共享学术盛宴。
赖金凤说,广东三大文化指的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建设槎江书院,旨在为河源客家文化的研讨和传承提供阵地保障。与图书馆的大众化相比,书院更多的是开展一些精品化和带有研讨性质的活动。随着一场场全国性的客家文化活动的开展,河源客家文化在全球客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得到了提升,河源借此机会组建了一支由国内专家学者组成的槎江书院讲师团,这将为我们今后开展客家文化的研讨和传承提供人才支撑。目前,讲师团已经开展了3场讲座,今年还将举办9场讲座。
突出文化熏陶
引领青少年传承
优秀客家文化
一本书可以温暖一个人,一座书院可以温暖一座城。
自建成以来,槎江书院主要以书院模式建设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高地,探索文化惠民新途径,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槎江书院系统开展藏书建设,特别是注重配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地方历史文化典籍与书院建设相关的功能性书籍。目前,该书院藏书量已达1万册,更好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槎江书院立足阵地,不仅承办面向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还积极围绕客家文化的传播组织举办文化沙龙、名家讲堂、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共享高品质文化,营造浓浓书香氛围。特别是专门对小朋友开设了客家童谣、客家方言、客家非遗等培训课程,通过充满趣味的课堂,引领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优秀客家文化。
打造“院馆结合”河源模式
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的新高地
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书院建设的最大效益,发挥书院最大的作用?近年来,在槎江书院的建设上,我市以书院模式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高地,探索出了“院馆结合”的河源模式和文化惠民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院馆结合’的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市图书馆这个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将院、馆相结合,把槎江书院和图书馆的全民阅读有效融合起来,同时发挥图书馆宣传文化思想阵地和人员的作用,招募文化志愿者,开展更丰富的客家文化传承活动,以较少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发挥书院最大的传承引领作用。”赖金凤表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