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打造绿色示范带 实现强镇兴村富民

■稻鱼共生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本报记者 冯晓铭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日前,全市首家镇级茶文化展示中心——紫金县龙窝镇茶文化展示中心建成并正式开放运营。该中心占地面积2088.33平方米,集产品展示、推广、销售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是龙窝镇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成为紫金县“红色传承·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红色传承·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由龙窝镇和苏区镇共同打造,以琴江河和国道236为主线,依托“彭牌嶂”建设成果,进行“连线成带”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据龙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龙窝镇认真落实紫金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要求,坚持贯彻“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发展理念,充分依托“红色基因·古韵茶香”精品线路,主动融入苏区—南岭—惠东高潭红色生态旅游线路,抢抓全县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挂牌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努力让产业发展起来,游客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农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绿色产业强镇兴村富民
初夏时节,正是紫金蝉茶采摘的绝佳时节,在龙窝镇彭坊村承龙嶂生态茶园,几十名茶农正在采茶。“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正在摘茶的茶农黄阿姨笑着说,她们这群采茶的村妇都是附近的村民。
“现有15间可供住宿的房间,规划再建设20多间吊脚楼民宿,游客可在云雾上绕茶园徒步观光、品茶尝鲜,感受紫金蝉茶满口蜜香,享受美丽的茶园生活。”承龙嶂生态茶园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以彭坊村为主体的紫金“红色基因·古韵茶香”精品线路荣获“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目前,彭坊村已基本完成国道两旁景观带建设、天裕楼古屋田园景观节点和承龙茶旅文化园建设。其中,稻鱼共生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同时,作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彭坊村已经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茶叶主产区。近年来,该村找到通往振兴乡村的“金钥匙”,坚持“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发展理念,聚焦茶旅融合发展,多点开花,让彭坊村成为经济富美有产业、田园秀美有颜值、社会和美有秩序的紫金美丽乡村典范。
近年来,龙窝镇坚持打造高质量“茶罐子”,以弘扬茶文化为主线,建设茶客旅游综合体,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做好“茶旅”文章。据统计,目前龙窝镇茶叶种植面积3.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0%,千亩以上生态茶叶基地4个,茶叶加工生产线40条,茶叶总产值超5亿元,先后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广东省茶叶专业镇等荣誉称号。
“多点开花”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每逢周末,前往龙窝镇大榕树耕读文化园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家长带着小孩体验不一样的田园生活。
走进大榕树耕读文化园,不仅可以玩投壶、浑水摸鱼、竹林迷宫等亲子游戏,还可以走进植物园,带孩子认知蔬菜、水稻,体验拖拉机,各种乐趣一园尽享。大榕树耕读文化园有关负责人说,该园对外开放以来,广受游客欢迎,周末入园游客高峰期达1万人次,已经成为紫金乡村旅游的又一网红打卡点。
“红色传承·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多点开花”,不仅有大榕树耕读文化园、稻鱼共生基地,还有历史古迹节孝牌坊、岭南风格浓郁的客家古民居、久经沧桑的古榕树和独具特色的嶂下田园节,以及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戏、蒲米制作技艺和县级非遗项目龙舞、狮舞等,一条“山水田园、清茗茶谷、古村乡居”的精品线路正徐徐铺开。
创新举措
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
“小积分”兑出乡村治理“大能量”。龙窝镇率先全面推广“网格+积分”基层治理模式,有效助推龙窝镇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龙窝样板”。
近年来,紫金县以龙窝镇为试点,积极构建“积分制”工作法,探索以“网格+积分”和“积分制分红”为代表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上新台阶。自紫金县推行积分制管理工作以来,村民交口称赞,矛盾纠纷少了、自治热情高了,形成了人人参与乡村治理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了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近年来,以礼坑村为典型的“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案例,入选2021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最佳案例”;2020年,龙窝镇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礼坑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广东省卫生村、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