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指导师张贤亮:
让一样的风景有不一样的体验
■本报记者 谢少娜
“你们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吗?”“这些人跟我们现代人有什么不一样?”前日,市博物馆展馆内,研学旅行指导师张贤亮正带着小朋友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削割石器和新石器遗址概况。面对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孩子们有的认真观察,有的托腮思考,有的积极抢答。别开生面的互动,孩子们乐在其中,身旁的家长对张贤亮竖起了大拇指。
张贤亮在研学旅行领域摸爬滚打了6个年头,如今已是高级研学旅行导师。他说,研学旅行导师职业让他找到了价值感,希望在研学旅行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青少年面对一样的风景时有不一样的体验。
初涉研学旅行领域
一句“感谢”播下种子
2007年,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张贤亮并没有进入教育行业,而是从江西来到河源,从事了旅游行业。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贤亮协助朋友开展夏令营活动。结营时,一名学员家长说,“张老师,非常感谢您,我的孩子长大了。”“那一刻,我感动了,觉得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张贤亮说。
从那时开始,张贤亮心中播下了一颗研学旅行的种子,决心做点事情。
说干就干。他集结了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集结号教育公司。而此时,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文件精神和他们的教育初心不谋而合,这更坚定了他们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然而,想象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在随后推行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张贤亮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大部分人将“研学旅行”与传统的春游、秋游等同起来。张贤亮说,其实研学旅行和传统的春游、秋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的春游、秋游更多的是注重“游”,也就是带学生们出去旅游,而研学旅行既是旅游也是教育,是两者的结合,它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育实施的过程和活动评价,更注重的是“学”。
深耕研学实践
打造更多优质产品
正因为研学旅行更注重的是“学”,所以对研学旅行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课本、心理学、教育学、历史……记者看到,张贤亮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研学旅行导师既需要有导游的带队能力,又要有老师的教育水平,还要有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统筹能力,考验的是导师的综合能力。”张贤亮说,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围绕“学”展开,不仅要为孩子们打开视野,更要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让他们获得独特体验,为他们种下求知和好奇的种子,好的课程设计可让知识在玩乐中进入孩子们的脑海,而研学旅行的课程往往是跨学科的,这就要求导师需要涉猎多种知识,以保证课程中所涉及知识点的准确性。
为了设计出更优质的研学旅行产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行走的课堂”体验,张贤亮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忘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参加了全省第一批高级研学旅行导师资格考试,取得了高级研学旅行导师证书。他表示,导游只需要对风景人文进行讲解,而研学时要着重介绍植被、地形地貌、建筑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研学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指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022年6月,研学旅行指导师被纳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成为一个新职业。
研学旅行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文旅,其发展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这一旅游业细分领域的发展前景,也对“实践课堂”的参与者有着重要影响。张贤亮表示,将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参与培养更多的研学人才,为青少年打造更多优质的研学产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