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面对面”机制聚焦群众“出行难”问题
把脉问诊“硬核出招”解难题
■本报记者 梁驱远 肖斌
交通是事关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的重要民生问题。去年1月,全市第四场“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座谈会直击群众“出行难”问题,各有关部门以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瞄准问题的症结难点,加强联动,数易方案,以大力度、实举措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问题,努力把群众的“呼声”变成“掌声”。截至目前,我市公开征集群众“出行难”诉求事项1561宗,已解决1262宗。
“闹心”路变“舒心”路
微改造带来“大”变化
“交通秩序好转了,我们开车出行更安全了。”市民杨女士说。在她的印象里,市区建设大道、中山大道每逢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除了拥堵外,还有不少大车“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特别是市区建设大道东埔医院掉头兴源东路路段,多数大车喜欢从中间车道直接掉头,影响左侧车道车辆正常行驶,每次驾车经过该路段,她都得小心翼翼。
在杨女士向政府反映问题不久后,公安交警等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在该路段设置了隔离护栏和爆闪提示灯,有效规范行车秩序、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指数。
与杨女士同样感受到出行环境明显改善的还有家住江东新区碧桂园凤凰山小区的肖先生。此前,由于从小区出来即是东环路,外出没有人行道、人行斑马线,再加上车流量大,包括肖先生在内的居民每次想去周边散步时,出行安全难以保障。此外,因为从建设大道到凤凰山小区没有快速通行的道路,肖先生每次下班来到路口前,还得绕行一大圈才能回到小区。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在听到肖先生的诉求后,江东新区管委会和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结合现场调研情况,投入资金约370万元,在最短时间内对凤凰山路口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铺设人行道、路口斑马线、二次过马路安全岛、车辆临时辅道,拓宽专用掉头车道、左转车道,对智能红绿灯进行升级改造……一个又一个解决居民出行难题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缓解了局部交通压力,打通了市民出行难的“最后一公里”。“感谢‘面对面’机制给我们群众提供发声的平台,政府部门的迅速行动很给力。”谈到出行环境的变化,肖先生连连点赞。
对症下药治顽疾
满足需求惠民生
“以前我们到河源文化广场散步的时候,总是会有小孩骑着共享单车从旁边穿过,骑完之后还随意停放,既危险又不雅观。”晚饭过后,家住市区益和花园小区的邱女士一家经常会到河源文化广场散步消食,可四处“狂飙”、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不仅影响广场整体面貌,还对散步的群众造成了安全隐患。
成立共享电动车协会、引入第三方管理机制、建立重点区域专人值守机制、推行第三方统一路管、组合优化车辆停放点、全面上线“骑行前人脸识别”功能……“面对面”座谈会过后,环环相扣的组合拳直击市民出行难点。如今,散步在河源文化广场,整洁、静谧的环境取代了人车混行的场景。“政府有关部门整顿过后,现在我们又经常来广场这边散步了。”邱女士满意地说。
“面对面”机制的春风不仅在城市中荡漾,还吹进了农村。日前,河源粤运东源公交分公司投入10辆23座纯电动公交车,开通东源县顺天圩镇(中心小学)至各有关行政村的5条定制公交线路,东源县顺天镇党演村村民朱先生及其在顺天镇中心小学上学的孩子成为了受益者。“以前孩子上学放学,我们总要骑着摩托车接送,现在开通了公交线路,方便了很多。”朱先生开心地说。
在“面对面”机制的推动下,目前,全市以预约响应方式通车的行政村有218个、以公交方式通车的行政村有206个、以区域经营方式通车的行政村有505个、以岛屿通船方式通车的行政村有4个、以班线方式通车的行政村有318个,农村群众实现“出行自由”不再是奢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