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紫金县法院人民法庭联合党支部书记、龙窝法庭庭长黄远青:

调出“和解茶” 润泽群众心

2022-07-27 09:59:46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刘烨华 通讯员 陈碧霞

紫金县有一位人称“擂茶法官”的法官,他就是紫金县法院人民法庭联合党支部书记、龙窝法庭庭长黄远青。黄远青将自己在长期扎根乡镇人民法庭审判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擂茶调解法”充分运用到案件审理中,效果明显,今年第一季度其所办案件调撤成功率达到90%。

黄远青在农村长大,深知群众打官司不容易。15年来,他在法庭上、村道旁、树阴下和老百姓打交道,共审理民事案件2100多件,调撤率达75%。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获 “河源法院十佳干警”和“广东最美基层法官”等称号。

寓法于茶,创新调解方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1998年毕业后,黄远青进入紫金县法院,先后在柏埔法庭、蓝塘法庭、龙窝法庭从事民事审判工作。闲暇之余,黄远青经常思考如何更加高效地调解案件、解决纠纷,如何更好地让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法律的裁判,让当事人在诉前就将矛盾纠纷化解。

2021年4月,黄远青下乡到南岭镇司法所,刚好该所在调解一宗棘手的邻里纠纷,他就留下来一起帮忙。黄远青与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工作人员到一方当事人钟某家里时,钟某正在做一种具有南岭特色的“美食”——擂茶。了解情况后,黄远青一行让钟某主动把另一方当事人叫过来喝擂茶,将品茶融入到调解中,给他们创造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环境,让他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敞开心扉,将矛盾纠纷“抽丝剥茧”。最终,钟某与对方在“拉家常”的聊天中达成和解,修复了邻里关系。

该案的成功调解,让黄远青坚信,作为一名党员法官,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才能让群众更加相信法律是有温度的。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你工作20多年一直待在乡下,就那么喜欢在基层吗?”常有亲朋好友这样说,对此,黄远青表示,人民法庭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头堡”“连心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法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群众定纷止争是自己无悔的选择。

在一起邻里间发生的纠纷案件中,因叶姐家的水牛践踏了红姐家的农作物,引发肢体冲突,双方均受到身体伤害。报警后,派出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在赔偿问题上,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为此红姐诉至法院,要求叶姐赔偿农作物损失费、医疗费等费用。

案件受理后,黄远青考虑到双方系一墙之隔的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可能出现赢了官司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只有立足于调解才能真正解开双方心结。因此,黄远青认真梳理案情,决定使用“擂茶调解法”,将双方请到一起喝擂茶,营造温馨的调解环境,对双方进行调解。

在黄远青的调解下,最终,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一致意见。叶姐履行给付赔偿款义务,双方摒弃前嫌,握手言和,重拾往日邻里情。

以“调”促“和”,融情于法

融情于法,弘扬美德,竭力促进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是黄远青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乡亲们的承诺。他始终将情、理、法融入到办案过程中,结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坚持以“调”促“和”,快速调解案件。

今年5月,黄远青办理一宗80岁的李某起诉儿子不交赡养费的纠纷案,他了解到被告在外打工、回家比较少、对父母照顾不到位等情况后,首先通过电话与被告进行沟通,并邀请当地村干部先行做原、被告双方思想工作。次日,黄远青与村干部一同前往原、被告家中开展巡回调解,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角度耐心地开导被告。最后,被告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愧疚,并承诺今后履行赡养父母义务,原告因此撤回了起诉。

作为紫金县法院人民法庭联合支部的书记,黄远青经常带着党员干警开展“法律赴圩”法治宣传、推进“无讼”村居建设等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和传统美德,促进乡风和谐。在一场“法律赴圩”活动中,李某特意赶到宣传台前,见人就说“这次来不是咨询法律问题的,我是来感谢黄法官的”。

“小法庭”一样能有“大作为”,人民法庭就是黄远青追逐梦想的舞台。多年来,他努力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阀”,用心用情为群众调解更多“小矛盾”,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