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佗城镇四甲片区:
盘活红色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叶布村摆脱贫困,村容村貌实现蝶变。
■龙川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
群山环抱,碧水交汇,在龙川县佗城镇,有这样一个红色片区,它是龙川苏维埃政府革命旧址所在地,也是东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的革命根据地,它就是由三印村、叶布村、东坑村组成的四甲片区。这片曾经贫瘠落后的老区、山区,如今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产业项目从无到有,昔日贫困村蝶变成美丽乡村,走出一条朝气蓬勃的振兴之路。
红色记忆永不磨灭
佗城镇三印村上印小组,一栋砖木结构、黑瓦白墙、面积数百平方米的方形围屋在树木的遮掩下,深藏于后山半山腰处,此处便是龙川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和历史文物陈列其中,一下子把人带入那段红色革命的峥嵘岁月。
四甲片区,是河源地区最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燃起革命之火的地区之一。上世纪20年代初,以四甲进步青年黄克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四甲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军,培养和吸收共产党员,开展农民运动,在四甲成立龙川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打响了龙川工农革命第一枪,一度成为龙川红色革命中心。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四甲人,在党组织领导下,多次开展土地革命,组织革命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捍卫革命果实。
“四甲是革命老区。1928年黄克就在这里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工作,他组建了一支拥有4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1928年3月9日,黄克亲自率领并指挥了一次攻打鹤市的武装暴动,本次武装暴动虽然失败,但为点燃龙川工农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熊熊烈火打响了第一枪。”据佗城镇黄克小学校长黄木辉介绍,鹤市武装暴动,揭开了龙川人民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斗争历史,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充分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龙川党组织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三印村,这段红色革命历史,人们耳熟能详。
据了解,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被定为河源市红色村组织示范点。如今,三印村村容村貌在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变,红色文化资源让这个小山村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接下来三印村将投入更多资金修缮红色革命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革命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印村党支部书记黄水才说。
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沿着笔直的公路一路北上,来到离三印村不远的叶布村光伏基地,排列整齐的光伏板像一片波澜起伏的蓝色“海洋”。在阳光照射下,一块块光伏板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借光生金。
每天清晨到村里的光伏基地进行保洁和管护,是村民徐小华的工作之一。今年62岁、曾是贫困户的他,年轻时漂泊在外打工贴补家用,前些年因照顾生病的父亲和智力残障的弟弟回到家乡。如今,他在光伏基地工作,每个月能领到600元的补贴,还在政府的资助下,在自家农田种水稻和花生,养了20多只鸡,每年能卖1000多个鸡蛋。“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谈到近些年越过越红火的日子,徐小华脸上满是笑意。
近年来,叶布村在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发展各类产业,共投入453.8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除了发展两期光伏产业外,该村还通过投资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入股伟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今年是我们投资37万元建设50亩油茶产业基地收益的第一年,预计村集体收益6万元,父老乡亲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看着挂着饱满果实的油茶林,叶布村党支部书记黄彩娥眼神里充满期待。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四甲片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历史赋予群众的一笔意义重大的财富。如今,盘活红色资源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
“四甲片区距离佗城景区路程较远,目前尚不具备一体规划、统一打造的条件。我们计划在四甲片区探索建立数字乡村试点,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发展乡村‘红色+数字’文旅产业,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深圳市驻龙川县佗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谢坤表示,工作队将积极申请专项资金,尝试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运用VR技术建设网上展示馆,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
同时,工作队还计划将“三印希望小学”校舍改造为龙川县革命教育教学点,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实践体验活动,并利用自身平台和省、市、县等媒体平台,组织教学活动网上直播,开展有节奏、有声势、有影响的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多方位、多角度传播,把四甲红色文化讲精彩、讲响亮。
记者手记
走出不一样的“红色”振兴路
是什么让龙川苏维埃政府革命旧址、黄克故居这些红色旧址成为人们追忆往事的钥匙?是它们承载的往事,是它们身上沉淀的时间,是那些曾经的居住者赋予了这些小屋小院以非凡的意义。如今,这些红色遗址不仅是红色教育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还成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能源”“新力量”。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如何通过盘活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赋新能,四甲片区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正在逐渐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革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法,根据乡村自身特点和红色文化内容,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文/本报记者 梁驱远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