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行动
提高辨别能力 维护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邹茹玉 ■通讯员 程子跞 黄诗卉
近期,我市人社、网信、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行动,为期3个月。接下来,我市将建立培训机构“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评价全流程监管,建立长效化监管机制,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诚信和经济社会秩序,保障国家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的规范运行。
四部门联手严打“三乱”
随着职场对人才技能要求的逐步提升,不少人通过考取证书的方式为职场含金量加码。除了国家认证的各类证书外,社会上还有不少“山寨证书”,让求职者或职场人陷入骗局,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也严重干扰了国家规范的专业技能评价和优秀人才认定体系,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良好有序发展。
5月中旬至7月,我市人社、网信、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行动。此次专项行动主要针对社会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突出的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乱培训、乱评价、乱收费等“三乱”行为。
据介绍,具体整治以下六项内容:一是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等字样和国徽、政府部门徽标等标识的情况;二是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等情况;三是违规培训、违规收费等情况;四是不按规范样式印制或填写有关证书等情况;五是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其他违法违规情况;六是涉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损害群众利益和政府部门形象的其他问题。
超出办学许可范围颁证
被罚1万元
今年5月,求职者小刘向东源县人社局举报,反映其在我市某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养老护理员(高级)结业后,该校颁发了一本超出该培训学校办学许可范围、工种为养老护理师(高级)的《职业技能培训证书》。我市人社部门接报后立即进行调查了解情况。经查实,小刘投诉情况属实,并进一步核实到该培训学校还超出办学许可范围,分别给其他多名求职者发放测评专业为育婴师、催乳师、金牌月嫂共6本《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证书》。
针对该培训学校超出办学许可范围、开展招生培训并非法颁发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和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证书的违法行为,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规定,我市相关部门责令该培训学校全额退回求职者报名费用,并按程序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给予1万元罚款。
登录官网可查
证书是否正规合法
据介绍,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分7批取消了超过70%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7年,人社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对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此后更新的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目录内这72项职业资格均明确了实施部门或单位。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单位都不得再自行设置职业资格。
市人社局提醒广大求职者和职场人,要提高对“山寨证书”的辨别能力,验证证书的正规合法性可登录人社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网址:osta.mohrss.gov.cn),再对应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进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