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金融助理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2022-06-06 09:55:09 来源:河源日报 黄欣 朱理科

■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分行的金融助理走村入户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陈应强

回到农村为乡亲做事

很有意义

在中国农业银行东源支行有一名党龄37年的老党员,他临近退休时当上了金融助理,在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上交出一份尽职履责的答卷。他就是驻东源县曾田镇、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金融助理——陈应强。

成为金融助理前,陈应强是中国农业银行东源支行驻东源县曾田镇曾田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乡村振兴工作组组长,已在当地驻村3年多。“选派金融助理的文件下来后,行领导认为我在曾田、柳城有地缘、人缘优势,且熟悉农村工作,是合适的人选。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驻镇后,陈应强一直告诫自己,要尽职履责,积极当好“联络员” “服务员” “宣传员”。他积极参与工作队开展的调研活动,与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等接触,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朋友,获取客户基本信息并记录在册,密切关注他们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他们提供融资建议,解决信贷需求。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工作后能够回到农村帮助乡亲们做点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陈应强说。作为一名金融助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如今,经他推荐,曾田、柳城两个镇的农业龙头企业、村经济合作社以及农户等,已从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分行顺利申请到2500多万元的贷款。

吴科

上门为农户服务是“家常便饭”

“难以想象,有些村民很少出村,甚至没到银行办过业务。”成为金融助理半年多来,吴科一直奔波在东源县双江镇、灯塔镇、半江镇的田间地头,上门为农户服务成为工作的“家常便饭”。

吴科是中国农业银行东源灯塔支行的一员,去年6月,出于向群众普及金融知识、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需求的目的,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金融助理。

此后,每次工作队下乡调研,吴科都会跟着一起去,与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个体户接触。经过多番走访,他发现当地村民对金融的接受度不高,想要扩大种植养殖或其他经营,大多囿于资金问题得不到发展。乡村振兴发展,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必不可少。

在双江镇下林村经营一家米酒作坊的黄先生,就几乎不和银行打交道。因为他常年待在村里,无论是经营收入还是进货支出,要么用现金,要么用微信支付。近年来,随着下林米酒的品牌效应,有多年酿酒经验的他想要扩大生产,在买大米、酒罐时遇到了资金“瓶颈”。经过村支书的“牵线搭桥”, 吴科与黄先生多次交谈,让他打消了“银行贷款还不起”的思想顾虑,从农业银行申请了5万元“惠农e贷”。

今年春耕期间,灯塔镇梨园村的农户梁先生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急得团团转。吴科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与村党支部书记一起上门了解他的需求,并出具金融服务方案,“申请放款那天,他很开心,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真正帮到有需要的人,这是我成为金融助理最大的收获。”

截至目前,经过吴科的努力,仅在东源县双江镇、灯塔镇,农业银行河源分行就发放了40多笔“惠农e贷”,授信近600万元。

潘文炜

党员要冲在前面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冲在前面,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从粤港澳大湾区来到河源乡镇,参与乡村振兴行动的深层原因。他,是来自中国农业银行南海分行的潘文炜,也是该行驻和平县东水镇、礼士镇、林寨镇的金融助理。

去年8月,潘文炜跟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入村开展工作,多次利用乡村振兴会议的空隙,开展金融服务讲座,向村民普及金融知识,但效果并不理想。他发现,农户普遍认为手里没有抵押物,且不认识银行的人,到银行办贷款是不可能的,对借钱创业也有抵触心理;还有一些农户手上有钱,但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无法有效利用闲置资金“生钱”。

“以前在南海经手的涉农贷款还算蛮多的,当地不少农户在种田的同时还会在稻田中养殖鱼、虾、蟹。”每每为乡亲们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后,潘文炜还为他们出主意,介绍一些好的种植、养殖经验,帮助村民找到致富的项目和方法。他认为,金融助理是沉甸甸的四个字,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助农致富的“好帮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截至目前,潘文炜成功发放“惠农e贷”76笔、近1800万元。

朱汉文

乡村振兴 时不我待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去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吹响“千人驻镇”行动号角,当时还在东源县曾田镇石湖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朱汉文主动请缨,成为一名金融助理。

朱汉文驻点的是东源县锡场镇和新回龙镇,这两个镇属万绿湖重要饮用水源地,当地多数村民已迁走,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

“到乡镇开展金融工作,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到镇、村后,朱汉文跟随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走访调研,对镇情、村情、农情及村集体收入、产业等进行深入了解,并积极联动镇、村两级,系统了解农户的金融需求,发挥专业特长,协助做好当地农户建档工作,为近10户农户在种养、生产经营等方面授信100多万元,将信贷资金精确送到所需之处,让村民拥有一个“随身钱袋”。

在东源县新回龙镇经营一家民宿的廖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他想新建一个鱼塘引入万绿湖“活水”时,却因为资金问题迟迟无法动工。“金融助理帮了大忙。”廖先生说,通过村党支部书记找到金融助理朱汉文,说明自己的情况,很快在其协调下成功获得惠农贷款30万元。

■文/本报记者 黄欣 通讯员 徐文达 黄玉琼 ■图/本报记者 朱理科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