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双江镇返乡伉俪筑梦乡村
“葡萄夫妻”追逐美丽“田园梦”
■黄宁和丈夫彭生根在葡萄园里劳作 黄赞福 摄
一双水鞋、一顶草帽、一把剪刀,炎炎烈日下,双江葡萄园里,黄宁与丈夫彭生根正在葡萄园里劳作。园内,一串串夏黑葡萄犹如一颗颗“紫红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诱人。
黄宁是东源县双江镇人,一位“80后”创业青年。2011年,黄宁和丈夫从上海回到双江镇,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开始种植葡萄。十年磨一剑,如今,葡萄园种植面积已经扩展至100多亩,种植了夏黑葡萄、阳光玫瑰、蓝宝石、巨盛一号、红夏音、深红无核等优质葡萄品种,畅销至省内外。
告别都市,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之前,黄宁和丈夫在上海发展得挺不错。“原来我老公在上海的一家企业上班,我在上海开网店,但时间久了,还是会很想念家乡的万绿湖,家乡的亲人们。”黄宁说。
异乡的繁华热闹,终究比不上家乡的灯火可亲。满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对创业的憧憬,黄宁与彭生根回到双江镇,踏上葡萄种植之路,编织他们的“田园梦”。
从公司白领变身成为农民,他们夫妇在种植葡萄之初吃了不少苦头。技术不足、资金不够、缺乏人手……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好在有家人和乡亲的支持和帮助,大家一起开荒锄草、刨土挖沟,在荒地上建起了30亩葡萄种植基地。
创业路上总有坎坷。2013年6月,葡萄丰收在望,却突遭不测风云。“当时没有考虑到气候、雨水等因素,排水设施做得不够完善,一场大雨就把整个葡萄园淹了。”彭生根说。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彭生根夫妇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俩人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在葡萄园里补苗、剪烂根、松土、喷药。辛勤的汗水换来满满收获,第二年,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果香四溢,30亩的葡萄不到一个月全部卖完。
踏实苦干,创新发展
“新型葡萄种植架”“新型的葡萄破碎机”“葡萄干清洗装置”……在黄宁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5本专利证书和多本荣誉证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葡萄种植的“门外汉”成长为葡萄种植能手,夫妻俩并没有奇计妙招,靠的是踏实肯干、刻苦钻研。如今,葡萄选育、支架、施肥、疏果等一整套种养技术,夫妻俩早已熟练无比。
“‘阳光玫瑰’最怕阳光直射,所以要给葡萄套袋,一方面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另一方面也能防止病虫害。”彭生根说,通过套袋还能延长葡萄的成熟期,使葡萄积累更多糖分,吃起来会更甜。
今年,葡萄园内的夏黑5月中旬就成熟上市了。“我们改良了葡萄的种植方式,将遮阳棚换成温室棚,在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里,葡萄可以提前一个月发芽,成熟时间早了,在市场上就可以‘先声夺人’。”彭生根说。通过种植技术升级,现在该葡萄园亩产可达3000斤,每年销售额可达300万元。
要实现葡萄利益最大化,不仅要提高种植水平,还要突破葡萄季节性限制,延长葡萄产业链。“把葡萄制作成葡萄干、葡萄酒等衍生产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葡萄利用价值,增加收益。”彭生根说,目前葡萄园正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同研究葡萄的技术加工等,希望打造标准化葡萄产品生产线,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的突破。
十年创业,初心不改
“一家人富起来不算什么,只有大家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小康。”黄宁说。
这些年来,黄宁和彭生根始终想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为此,他们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葡萄种植培训,推广葡萄种植技术,葡萄园内工人优先选择在家村民,此举不仅解决了当地留守妇女再就业问题,同时也帮助周边种植户解决了经常性缺乏葡萄技术工的难题。如今,夫妻俩的葡萄园带动了周边20多户种植户种植葡萄,面积达800多亩,间接带动上千农户增收。
此外,黄宁成立的东源县万绿松种养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100多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入股土地300多亩。在黄宁带领下,合作社获得了“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东省致富领航人”“河源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项荣誉。
“家乡山美水好,种出的葡萄更甜,希望能与乡亲们共同实现‘田园梦’,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黄宁说。
(本报记者 王亚娇 钟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