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教育法》为我市实施“广东技工”工程赋能
产教融合育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助产业发展
■河源技师学院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正在实训室实操本报记者 邹茹玉 摄
■本报记者 邹茹玉
■通讯员 程子跞 杨耀雄
近日,就读于河源技师学院的2021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三针班)的黄晶,因为学业优秀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她表示,将加倍努力和用实际行动回报学校的栽培和企业的认可。该班冠名“三针”,是该校与河源市三针康复专科医院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育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特色班级。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下称新修法)于5月1日正式施行,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刚于上周落幕。“《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是我国职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全国职教战线倍受鼓舞、充满信心。”河源技师学院院长张海锋认为,新修法将助力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为我市实施“广东技工”工程注入新的动力。
职校提质扩容
服务地方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新修法用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新修法还打通了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立交桥”,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可升学、就业或创业,拥有多种选择。近年来,我市各中职学校招生火爆,毕业生就业率高,企业满意度好。
“职校毕业生德技双馨,遍布河源大街小巷,并在各行各业中担任着重要岗位。”据张海锋介绍,河源技师学院以“围绕产业设置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定位,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目前已形成了符合河源产业发展的模具制造、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服装制作与营销、烹饪、健康服务与管理等品牌专业集群。为顺应新修法颁布,满足河源发展需要,该校今年将扩建增容,招生计划比去年新增1000名学生。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质扩容”是今年我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借助新修法这一“东风”,我市将进一步夯实技工院校发展基础,创新办学模式,为更多学生搭建技能成才、人人出彩的圆梦舞台。
深化产教融合
实现校企双赢
新修法明确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增加了补贴奖励、税费优惠等激励政策。“这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张海锋认为,新修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深化多元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促进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实现。
去年,“中正健康班”“中正班”冠名班落户河源技师学院,该校还新增校企合作企业15家,新增实训中心5个。截至目前,该校已经形成融入“高端汽车、先进制造、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生态旅游”等河源本地产业发展的五条线,与中兴、农夫山泉、西可、格力等300多家高端企业合作,开办各类订单班。
此外,我市还通过为企业输送跟岗实习生,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为企业排忧解困;河源技师学院曾祥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进驻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开展项目研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我市推行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允许企业员工纳入职校学籍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对标“五大产业”
培育技能人才
就持续深化“广东技工”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技能人才培育与“五大产业”“七大行动”深度融合,为河源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创新技工教育“多元制”办学模式,积极推动“引企入校”,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构建与我市培育主导产业体系相匹配的技工人才专业集群。
张海锋表示,河源技师学院将对标我市“五大产业”,瞄准市场,将企业需求作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突破口,探索合作新模式,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不断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