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

“以红带绿”,红色村更红

2022-04-18 09:22:36 来源:河源日报

d88a7bb184ceee86334aa341fb24f567_p1_s.jpg

■埔前镇上村村新貌。

0aa63718fee2ea2b0424adee7c75c407_p2_s.jpg

■埔前镇上村村香菇种植基地,工作人员采收香菇。 冯晓铭 摄

开栏语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让老区苏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一直以来牵挂的大事。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至今传承不息。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于5月召开。为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本报即日起推出“老区新貌”主题报道,以小切口、大叙事的形式,深入反映我市革命老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等各方面的生动实践、感人故事,全面展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革命老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

■本报记者 方新苗

4月,春光明媚。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已完成了复耕复种的任务。稻田里,新出禾苗长势喜人,绿意融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过往游客驻足停留。沿着车道驶入村庄,红色五角星、红旗、红色标语、讲述红色故事的墙绘……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彰显了上村村“红色村”的光荣“身份”。

上村村是革命先烈罗焕荣的故乡。“2017年,上村村入选全省首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试点村。近年来,我们以红色文化为引领,通过‘以红带绿’的发展路径来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上村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日康说。

用好红色资源

革命老村焕发新活力

“上村村是革命老村,红色资源丰厚。我们以革命先烈罗焕荣的红色遗迹、红色事迹为核心,打造了集红色文化教育和革命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馆。”推开上村村红色文化馆的大门,罗焕荣的英勇事迹跃然眼前,细细观看展板,犹如“走入”了百年前的革命岁月。

上村村党总支部委员张立宪向记者介绍道,上村村红色文化馆即罗焕荣故居。罗焕荣烈士是广东省早期中共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的工农武装军事人才。他是平山第一次工农武装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对于惠东工农革命斗争和武装割据有过突出功绩与贡献,于27岁时壮烈牺牲。

为更好利用红色资源,上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充分挖掘利用罗焕荣的革命事迹,提出“党建+红色革命教育+生态旅游”工作思路,大力打造集罗焕荣故居、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旅游互动体验区、党史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如今,上村村红旗飘扬,红色文化广场宽敞整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草繁盛,柏油村道平坦,围墙上的红色墙绘与错落有致的房屋交相辉映,显得安宁祥和美好。

“我在上村村待了16年。以前上村村是‘养猪村’,环境很差。现在大家一进村就夸赞我们村很漂亮,我心里很开心。”罗日康说。

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改变了上村村村容村貌,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得以传承下来。“这个红色文化广场,就是200多户村民无偿捐献土地建起来的。”张立宪说,当初筹建广场时,资金紧张,村民们便把家里的地奉献出来,用于修建红色文化广场。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村村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供党员、学生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参观学习。“在修建村主干道时,村民还主动拆除自家的围墙,给村道让路。”

“以红带绿” 产业

带动乡村发展

红色是上村村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红带绿”是上村村近年定下来的发展路径。

随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日渐成形,上村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红色文化馆自去年7月开馆以来,约有3万人次到馆参观学习。在村里开农庄的张玉庭说:“近几年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稳定,年利润可达30万元左右。”据了解,依托红色资源,上村村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作用,培育壮大民宿、农家乐及田园综合体等现代产业,重点打造“红色主题”的民宿、农家乐、咖啡厅、农田体验区;重点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馆,通过“红色+农耕”,提升研学旅游的吸引力。

除了红色旅游,上村村还十分注重产业效益、增加村民收入。“村里约20亩的上村村香菇基地,搭建了20个标准化大棚,每个大棚种植1万根菌棒,每根菌棒至少产出1公斤香菇,基地年产出200万公斤香菇,年产值预计320万元至330万元。”香菇基地管理员张衍良介绍道,基地里的香菇产量很高,最高产一天可达3000公斤。目前基地已提供了20个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动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除了种香菇,基地里还种了草莓、圣女果等作物,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游客前来体验采摘。

“未来,我们还将延长香菇的产业链,重点打造上村村香菇酱的品牌,计划在上村村香菇基地二期成立香菇加工坊,同时依托电商平台销售香菇酱。”张立宪说。

■记者手记

“红色村”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天气晴朗,柏油路两侧野花盛开,禾苗随风微微点头,似是向游人颔首示好。记者来到上村村,“红色村”绿色发展的印象就在脑海里挥散不去:红色文化馆是红色文化的实体承载地,随处可见的红色印记为“红色村”点上新妆,稳定的绿色产业则是村庄向好发展的基石。

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村党支部委员和村民热情打招呼后说:“我们村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们的精神面貌都很好!”有了好的居住环境、好的经济条件、好的娱乐设施,人的心态也变得开朗明亮。从前,上村村是出名的“养猪村”,养猪是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却也让环境变得糟糕,道路损坏,污水横流。在上村村村史馆,记者看到了村庄近年来的环境对比图,危房变新房、泥土路变沥青路、杂乱荒地变成了整洁菜园,原来的荒地、沼泽地变成了如今的文化广场……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村民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对村庄大小事务也非常支持。

“红色村”的绿色发展之路还在继续。在上村村村史馆的照片墙上,村民们的笑容被定格留存。相信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挂在照片墙上的笑容,将变得更加灿烂。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