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黄塘镇车前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 建设美丽乡村
■车前村的村规民约,“约”出了文明乡风新气象。
■文/图:本报记者 肖斌
近日,记者走进河源市文明村——紫金县黄塘镇车前村,一幅美丽乡村的新农村画卷呈现在眼前:宽敞的柏油马路,鳞次栉比的村居,广场上醒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好家风好家训等宣传栏,还有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车前村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取得的成果。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车前村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实现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从2019年开始,村里每年组织召开4次村民代表大会,倾听民意,共商治理乡村陋习。村里还组建起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由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包片负责、督促落实,聘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和老人协助管理,提高村规民约的约束力。
“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邪教组织作斗争。喜事新办,不铺张浪费;丧事从俭,不搞陈规陋习……”日前,车前村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通过“大喇叭”向返乡村民广播,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同时,倡导文明新风。
“用‘大喇叭’广播,通过走村入户宣传等方式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入脑入心,这是车前村在春节期间治陋习的举措之一。”车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子成介绍说,以前,一些村民好面子、好攀比,利用春节、婚丧嫁娶等大操大办酒宴的陈规陋习颇为盛行。“人情账单”不仅造成粮食浪费,而且让乡情变了味,群众“有苦说不出”,已成为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
据介绍,近年来,车前村着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营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促进广大乡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针对农村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环境卫生脏乱差、生活陋习改变难等问题,车前村把环境卫生整治、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尊老爱幼、扶弱帮困等内容列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文明新风成为有力的导向,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去年,村里一名张姓老人去世,按照村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没有搞任何吹吹打打的活动,就是简单举行了哀悼仪式。”村民张茂生告诉记者,张姓老人逝世后,村“两委”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到其亲人家中慰问,同时宣传镇政府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倡议。经过一番耐心劝说引导,张姓老人的家人接受了丧事简办的相关建议。
红白喜事从简,喝酒赌博变少,孝敬老人增多,环境卫生变好,发家致富的干劲更足了。车前村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如今,村里的柏油路、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村容村貌更整洁了,人心更齐了。”张茂生说。